|
北窑旧石器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 |
编者按:洛阳是全国文物考古工作的中心城市之一。30年前,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正式成立,成为首批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之一。
该队创造性地提出“要动土、先考古”的“洛阳工作方式”,一时成为全国文物考古工作学习的楷模。他们将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作为中心工作,30多年来先后发掘了皂角树遗址、妯娌遗址、北窑遗址、瞿家屯东周建筑基址、含嘉仓遗址、洛阳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遗址等一批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的考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纪念市文物工作队成立30周年,我们开设《文物钩沉——洛阳重大考古发掘回顾》栏目,与您一起回望曾经走过的30年文物考古发掘历程,品读洛阳历史上一个个经典的记忆片段。
洛阳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这里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洛阳的历史到底从何开始?最早在洛阳生活的古人类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13年前,市文物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在伊洛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这片黄土地竟有距今20万年至2万年前的地层,在这片土地上,洛阳旧石器时代的历史面貌揭开了“冰山一角”。可以推测,在将近20万年的历史长河里,这里吸引了大批古人类在瀍河南岸狩猎捕鱼,临水而居。
遗址简介
该遗址位于洛阳市郊上窑村,坐落于瀍河西岸的三级黄土堆积阶地上。1998年6月至9月,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城市环境学系吕遵谔、夏正楷等人的指导下,市文物工作队对此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40平方米,获得石制品840件,还发现少量的动物化石及人类用火的遗迹。
北窑旧石器遗址连续叠压的不同土层均有石器发现,而且层次清晰,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可初步断定北窑遗址分属距今10万年至3万年的连续地层。200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市文物工作队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再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和调查,将遗址年代修正为距今20万年至2万年。
发掘意义
该遗址的发掘为首次对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露天遗址进行的大规模科学发掘,不仅填补了洛阳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也正式将洛阳的历史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并为研究洛阳地区的环境与文化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处遗址,时间跨度达7万年
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块块很不起眼的石块:它们的制作工艺显得十分粗糙,棱角也不分明,如果将这些石块扔在路边,估计90%以上的行人不会注意它们。
市文物工作队原队长刘富良说,这些看似平常的石头,居然是几十万年前古人类的必备工具:砍树、狩猎、切割食物……就像如今男士们随身携带的瑞士军刀。
说到这儿,您是不是也在寻思:以后走路可得瞧仔细了,说不定路边的哪块石头就是“老古董”呢!刘富良老师却说,想在路边碰到这样的石头,概率几乎为零。因为截至目前,在整个中原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像洛阳北窑旧石器遗址这种露天的遗址还没有第二个。
对这一遗址的发掘,完全是一次全新而大胆的尝试。发掘工作开始于1998年。当时,市文物工作队一组工作人员对伊洛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行至瀍河西岸一处废弃的砖瓦厂时,突然发现了许多“混迹”于砖瓦残片中的奇形怪状的石制品。他们意识到,这些石制品很可能是旧石器时代的“遗物”。
此前全国各地对旧石器时代遗迹的发掘,多集中在山上或洞穴中,像这样的露天遗迹还从未发现过。如果能对这片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其意义将非同寻常。
考古就是不停地挖土,挖到生土(没有发现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土)后,基本上就可以停下来进行研究。可这次他们挖到生土后,里面出现不少石制品;继续挖,下面又是生土;生土底下“藏”着石头;再继续挖,依然如此……
经过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该遗址的面积至少在4万平方米,而在此次发掘的340平方米内,就有打制石器800余件,还发现少量动物化石及人类用火的遗迹。
从发掘结果看,该遗址共分五层,第一层、第二层发现的石制品较小也较少;第三层以下的石制品大小都有,而且很多。这些石制品主要由石英岩砾石制成,种类主要有石核、石片、石块,以石片为最多。
据推测,该遗址年代在距今10万年至3万年,跨越了7万年的漫长时光。
二次挖掘,洛阳历史再前推10万年
1998年的那次发掘之后,刘富良等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发掘成果进行整理。
到了2007年,考虑到该遗址的特殊情况,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伊洛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在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当年7月至9月、2008年9月至10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我市文物工作队再次对北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没想到,这一次又有了惊人的发现。
这次考古发掘,在距今3万年左右这个时段又发现了一个距今20万年左右的新的文化层,从而将1998年的推断又往前推了10万年。这说明,在这处旧石器文化遗迹中连续出现过三个繁荣发展时期,分别为距今20万年左右、距今10万年左右和距今3万年~2万年。
“这意味着北窑遗址包括旧石器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时间跨度非常大,是一处重要遗址!”刘富良说。
意义到底有多大?刘富良说,我国境内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古人化石和遗存、新人化石和遗存都很丰富,如属于古人的山西阳高许家窑人、山西襄汾丁村人,属于新人的山西阳朔峙峪人、山东泰安人、北京山顶洞人等。但是,这些文化遗存的年代层都是孤立的,没有连续跨越古人、新人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洛阳北窑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则填补了这个空白。
不仅如此,目前人类起源是学术上的一个热点问题,而距今20万年至3万年是现代人起源的关键时期。国际上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单中心起源说,认为所有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即人类在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后散布到世界各地;另一种学说叫多中心起源说,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是从当地更早的原始人类演化而来的。北窑遗址正处于这个关键阶段,这为探索和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经进一步研究,它可能会对现代人起源理论提供新的证据。
“时空穿越”20万年 “还原”古人生活情景
刘富良说,尽管这种连续性的文化遗存并不多见,但处于这个时间段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在洛阳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现,如1978年在西工区凯旋路东端南侧、距洛河故道约550米处发现了距今约5万年的文化遗存,发现了象牙化石和旧石器近40件;又如1993在涧西区亚世广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大象骨骼化石等。
“这些发现虽然没有北窑旧石器遗址重要,但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印证,我们能勾勒出这一时期河洛地区的历史脉络和风貌。”刘富良说,虽然我们在北窑还没有发现人骨化石,但既然这里有大量的石制品出现,就说明附近可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因此,通过各种实物和史料,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
一是旧石器时代的洛阳气候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二是从这些遗迹可以判断人类已经具备了自主选择生活区域的能力,他们来到洛阳后,看到这里处于伊、洛、瀍、涧四河交汇之中,地势平坦,气候温暖,便停留在此长期生活。在这里,他们可以到林边草地猎取鹿、马,还可以在灌木丛中猎取大象、犀牛和水牛,甚至可以到水边捕捞鱼、蚌,到林中采集植物的根、茎、果等,他们过着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悠然自得。
三是说明当时的人类已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进而用火照明、烧烤食物……
想象一下,在距今20万年至2万年的洛阳,在晨曦微露的清晨,古人依山傍水、狩猎捕鱼、烧烤食物,一边品着肉香,一边看花开花落……这样的生活是否也令人向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