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生活艰辛,但郭新荣的脸上常挂着笑容。 |
| ▲秋夜,胡同口昏黄的路灯下,夫妻俩还在忙碌。 |
| 又薄又大的烙馍味美价廉,很受欢迎。 |
| 郭新荣一有空就给女儿芳芳辅导功课。 |
| 这个家虽然清贫却很温暖。 |
| 在雇主家,郭新荣干起活来一丝不苟。 |
|
黄昏,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使人们加快了回家的脚步。瀍河回族区熙春西路旁的一个胡同口,一个矮小的中年妇女热情地招呼顾客买烙馍。她叫郭新荣,今年54岁,是下岗工人。她身边,用竹篾翻烙馍的男子是她的丈夫程铁建。夫妻俩配合非常默契,郭新荣用擀面杖挑着擀得又薄又大的饼馍轻轻往鏊子上一放,程铁建迅速拿起竹篾翻转,几十秒钟,一张漂亮的烙馍就成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路上的行人也稀少了。夫妻俩在昏黄的路灯下烙完最后一张烙馍后收摊。程铁建收拾东西回家,郭新荣拍落身上沾的面粉,骑上自行车消失在巷口。她还要到一家医院去做护工。
为了残疾的儿子、智障的养女和患有心脏病的丈夫,郭新荣一直在默默地坚持。
郭新荣曾是原色织一厂的挡车工。1983年,经人介绍,郭新荣与当时在化工六厂工作的程铁建恋爱并结婚。1985年7月,儿子程双双降生,给这个小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
1992年,郭新荣下岗了。为了生活,郭新荣卖过菜,推销过洗头膏,在医院门前卖过面条。后来,程铁建自制了一套烙馍工具,郭新荣就开始卖烙馍。再后来,她用积攒的钱买了辆三轮车,起早贪黑地在唐宫路毛线市场门口卖饭。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6年4月底的一天,程双双在爬桑树摘桑叶时不慎从树上跌落,昏了过去。虽然做了两次大手术,但双双的左臂还是落下了残疾。
1999年9月12日,善良的郭新荣收养了一个被同院的老人从中州路边捡来的女婴,取名芳芳。后来,夫妻俩发现孩子的眼睛有问题,便抱到医院检查,孩子被确诊为智障儿。
郭新荣思前想后,怎么也不忍心让芳芳再次遭遇被遗弃的命运。从此,芳芳正式成为郭新荣家的一员,夫妻俩把芳芳当做亲生女儿一样对待。
如今,11岁的芳芳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
2003年,程铁建也下岗了。全家人的生活全靠卖饭、卖烙馍的微薄收入维持。郭新荣和丈夫白天卖饭,晚上烙馍,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艰辛劳累可想而知。
2010年8月,程铁建因心脏病需做心脏搭桥手术,手术费需近10万元。三个月时间里,郭新荣跑遍了亲戚朋友家,借到了7万元,再加上她多年来卖饭的积蓄,终于凑齐了手术费,程铁建成功地做了手术。
为了让手术后的丈夫尽快恢复,郭新荣确保丈夫每天喝一袋牛奶吃一个鸡蛋,可她自己常常是吃两个烧饼就算一顿饭。
由于身体残疾,程双双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芳芳还小,家庭的重担就全压在了郭新荣一个人的身上。
每天早上,郭新荣5时30分起床,为全家人做好饭;7时准时从家出发,骑40分钟自行车赶到新都汇附近的一个小区做家政服务;下午下班后,郭新荣还常常到医院做护工……
为了省钱,郭新荣从不坐公交车,无论多远的路都骑自行车或步行。护理病人时,她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都不吃,实在饿了就买个烧饼喝点儿水充饥。
每星期,郭新荣只有周六这天休息,可她还要抓紧时间卖烙馍。
就这样,一个身高只有1.47米的女子,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了一个家。
走进郭新荣的家,一台20寸的彩色电视机和一台冰箱是家里仅有的两个大件。家里虽然简陋,但是很干净,被郭新荣收拾得井井有条。
四碗稀饭、一盘馒头、一盘咸菜就是当天的晚饭,一家人围着餐桌有说有笑。郭新荣说,她一个月只买一次肉,每次只买三四块钱的给全家包顿饺子。
每次吃饺子,女儿芳芳都特别高兴,说:“妈妈,要是天天都能吃到你包的饺子该多好啊!”郭新荣每次听到这话鼻子都酸酸的。
晚饭后,郭新荣还要辅导芳芳做作业,缝纫机就是芳芳的书桌。
夜晚,全家人入睡后,郭新荣总是要起床几次看看丈夫。由于为省钱提前出院,程铁建的刀口一直未完全愈合。
在采访中,郭新荣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能倒下,我一倒下这个家就倒了。”她说,她就是家人身边的一棵树,要一直为他们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