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6版:乐活·晚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七旬老人当户织
秋天的野菜也鲜美
难忘的骑游生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1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桑榆晚情
七旬老人当户织
□ 记 者 杨玉梅 通讯员 王乐德 文/图
  《木兰诗》诗中有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记者每次读到这句话,都对木兰织布的情景很神往。

  在采访时,常听一些老人说起小时候织过布,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织布机渐渐被现代织布机所取代,手工织布的场景很难再见到了。前不久,听说关林镇上有一位老人仍在天天织布,记者心生好奇,赶忙前去打探。

  1  织布机前忙碌的老人

  董竹娥今年73岁,原是关林镇练庄村人,因家里房屋拆迁,暂时在关林镇租房居住。记者昨天刚走到她家门前,董竹娥的房东就迎上来遗憾地说:“你来得晚了些,她前两天才织好了一匹布,人和织布机都在休息呢。”

  记者走进去一看,果真,大大的织布机占了半个走廊,上面空空的没有线,旁边放着几块颜色鲜艳的格子花布。董竹娥听说记者想看看她是如何织布的,便精神抖擞地坐在织布机前,手上边忙活边说:“布织完了,我就给你演示一下是咋织的吧!”说完她扯着一块织好的布往织布机上绕。

  眼前的这台老式织布机记者从未见过,织布机是木头制成的,上面有绳索、挡板、踏板等,后面可以坐人。织布机虽然简陋,但有不少地方被磨得溜光水滑,似在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如梭的岁月。

  2  织布用的是废弃的绣花线

  董竹娥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身板硬朗,行动也很利索。“我当姑娘的时候是独生女,家里很娇惯,啥活都不用干,也不会织布。后来到了婆婆家,条件不好,姑嫂都在织布,我就跟着她们学。”董竹娥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村里也没有人织布了,各家的织布机坏的坏、卖的卖。前两年,董竹娥的家人嫌织布机占地方,就把它卖了。

  董竹娥的儿媳妇在一家绣花厂里开车,看到厂里经常扔掉一些零零碎碎的线,“这些线绣花厂用不着,可咱农村人家里能用得着”。董竹娥就让儿媳妇把这些废线带回家,她把乱了的理顺,把断了的接上,被扔掉的线就又变成一团团好线。

  可是用这些线做什么呢?董竹娥想到了织布:“用这些线织布鲜得很哩,各种颜色的都有。”恰好村里有一户人家有台织布机,正嫌它占地方,听说董竹娥想织布,就大方地让她拉回家。

  “现在村里只剩两台织布机了,这是其中一台。”董竹娥庆幸地说。

  3  四天织出一条大床单

  织布机一拉回家,董竹娥老人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织起来,左邻右舍听到院里有“哐当”声,都过来看稀奇。

  说到这儿,董竹娥已经把布绕在织布机上了,形成一幅鲜艳的彩色“屏障”。“真正织起布来可复杂多了,要先往综(读zèng,织布机上的一种装置)上和杼上穿800根线。织的时候手里拿着梭子,不停地从一边扔到另一边,两只脚还要踩着蹬子。手脚并用,就这样手舞足蹈的。”董竹娥一边演示一边解释。

  “现在线都是现成的,织起来省事多了。我们年轻时织布要先纺棉花,把棉花纺成线才能织布。以前织布的时候穗篮里都放着油馍,饿了吃点儿再继续织。”董竹娥说:“以前织布是为了一家人穿戴,现在织布就当耍哩,越织越有劲,还能废物利用,多好!”

  织得兴起,董竹娥四天就织出一条一丈八尺长的床单。现在董竹娥已经织出了十几块床单,你还别说,老太太织的床单颜色鲜艳,纹路细腻,跟商店里面卖的不相上下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