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奉佛骨舍利的人首鸟身玉棺。 |
| 玻璃容器内是佛骨舍利,其上为人首鸟身玉棺。 |
| 安放舍利。 |
| 登封嵩山大法王寺的佛舍利塔,镇寺之宝佛骨舍利曾在此安放。 |
|
(上接A06版)
2 佛骨舍利从哪里来?
看到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真容后,大家都会对它的来源产生好奇。佛骨舍利,这一传说中的佛教圣物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所有的寺庙都有佛骨舍利?洛阳也有不少寺院,这些寺院是否也有佛骨舍利呢?
大法王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寺的佛骨舍利是在2000年省考古研究所对寺院2号佛塔进行抢救发掘时发现的。当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2号佛塔的地宫中发现了一件古代仕女形象的玉石盒。该玉石盒做工精美,人首鸟身,头梳高髻,作吹萧状。经查阅佛教经典得知,这个玉石盒的准确名字应为“迦陵频伽盒”,根据盒子的形制和材质,考古人员判断,此“迦陵频伽盒”应为供奉佛舍利的玉棺,而存放在盒内的3颗舍利应当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
大法王寺内为何会有佛祖舍利?该负责人说,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的遗存舍利有1800多件,散布于世界上信仰佛教的国家,其中,东汉时期传入中国19件。据史料记载,嵩山大法王寺曾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获赐佛骨舍利。2000年出土的“迦陵频伽盒”及盒内的佛骨舍利恰好印证了史书的记载。
大法王寺内有佛骨舍利,白马寺等寺庙是不是也有佛骨舍利呢?佛教的舍利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是不是每个寺院都有舍利塔呢?在请教了大法王寺及我市的部分专家后,我们对佛舍利有了一定的了解。
据介绍,舍利一词是由梵文转译而来的,汉文典籍曾按音译的方式写为“室利罗”或“设立罗”。舍利在梵语中的原意是“谷粒”,即天竺(古印度)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谷粒的称谓。后来,舍利逐渐成为佛陀及其弟子(古往今来的佛门出家、在家弟子)身后之“如五色珠、光莹坚固”的遗骨圣物的统称。
舍利原指在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跟一般死者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的呈圆形、椭圆形、莲花形,还有的呈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等;舍利看起来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或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则光明照人,像钻石一般。
那么,是不是只有佛祖才有舍利呢?答案是否定的。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不仅佛祖释迦牟尼,事实上,许多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死后也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禅宗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都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舍利。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位于白马寺的齐云塔也曾被称做舍利塔,但齐云塔内是否有佛骨舍利,由于没有实物和史料记载,我们也无从知晓。
3 大法王寺与“祖庭”渊源
在大法王寺担任义务导游的登封市老干部志愿者、72岁的赵志和老人说起寺庙的渊源如数家珍。
赵志和告诉我们,嵩山大法王寺始建于公元71年,距今已有1940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设的第一批寺院之一,东汉明帝延请的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曾在这里建造道场、传播佛法。
听闻两位印度高僧的大名,我们不禁想起了白马寺内这两位高僧的坟冢。如此说来,大法王寺和白马寺还有着很深的渊源。
众所周知,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之所以建造白马寺,主要原因就是汉明帝派遣的寻求佛法的使者,在途中碰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并请求其到中国宣扬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使者与两位高僧一起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中国,为给两位高僧提供讲经说法的场地,第二年(公元68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正西门)外,根据天竺佛寺式样,建造了中国的第一座寺院,鉴于佛经佛像是由白马驮载而回,遂以白马寺为名。此后,“寺”也成为佛教僧院的通用名称。
按照这一历史,我们可以推测,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在白马寺“扎根”后,便立志将佛法传遍中国,在他们周游全国的过程中,距离洛阳不远的大法王寺也成为他们宣扬佛法的众多站点中的一个。
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摄摩腾在洛阳圆寂,被安葬在白马寺东院。摄摩腾圆寂后,竺法兰单独翻译了东汉使者从西域带回的其他佛教典籍。竺法兰60多岁时卒于白马寺,被安葬在白马寺西院,永远守侯着这座千年古刹。
今天,当我们看到两位高僧曾经讲经的寺院时,仿佛也感受到他们坚持宣扬佛法的坚定信念。只是当年的他们不知道,在他们曾经讲经的一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寺院里,还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在他们宣扬的佛法精神的影响下,当时的寺院,已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朵美丽的“佛之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