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玉明 |
|
古人除了建造积沙墓、翻板墓外,还建造伏火墓、伏水墓、毒气墓、铁汁墓等用以防盗。
先说伏水墓。伏水墓有两种,一种是墓伏在河床下面,一种是在墓中储水。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曹操冢》里说,曹操设七十二座疑冢,让盗墓贼无从下手。这七十二座疑冢都非曹操墓,真正的曹操墓在漳河河底。曹操死后数百年,有一渔夫在漳河泅水,忽被利刃割身,尸为两截。后来又有一人在同一地点这样死去。
此事引起了当地太守的重视,他让人在上游拦河截水,水涸,见河底有长刀利刃,借水流旋转,机关甚妙。去其机关,下为曹操墓也——蒲松龄写得不一定真,但他描述的正是伏水墓。
还有一种墓,是在墓中储水,怎么储呢?就是把墓建在有落差的河流旁,巧妙地引河水流经墓室外围,使盗墓贼无法接近墓室。
伏火墓在南方常见,在北方不常见,南方人称这类墓为“玄火洞”、“火坑墓”,盗墓贼则称之为“火洞墓”。这类墓或喷射巨大火球,或吐出长长的火龙。
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郊区修战备工事时,钻头钻空,从钻孔里冒出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柴点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且火势很大。有人以为是伏火,是古人事先埋下的,但专家认为是墓室埋藏的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甲烷(沼气)所致。墓室封闭严,沼气积聚浓,突然被打开,遇到明火就着了。
毒气墓分两种,一种是尸毒墓,一种是水银墓。尸毒,即“腐尸菌种病毒”,有较大的毒性。最近有报道称,闽东一村民在双乳山盗墓时,发现一女尸栩栩如生,便将尸体背回家中奸宿七天七夜,结果他浑身水肿、溃烂,又过了7天就死了,这便是中了尸毒。染上尸毒者,皮肤溃烂,但无痛感,即使撕掉腐烂之肉也不觉得疼痛。
洛阳也有盗墓贼中尸毒的案例。据元代《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在巩义境内),金朝末年遭洛阳一伙盗墓贼盗掘。这伙盗墓贼的头头儿姓朱,他撬开棺木取宝贝时,发现赵匡胤尸身未腐,便想取下束腰玉带,但尸体沉重,没法硬取,他就用绳子一头放在尸体肩下,一头套在自己脖颈上,面对面将尸体拉起,乘势把玉腰带解下。不料尸体口中有腐液喷出,喷到朱的脸上,从此无法洗掉,因此朱某有了“朱漆脸”的绰号。
盗墓贼中尸毒,也许当时死不了,但由于身染尸毒,带来精神负担,变疯、变傻者皆有。再者,古人为防尸体腐朽,有人在临死前服下剧毒药物,故意将内脏腐蚀成液状,然后用珠宝塞住窍穴。盗墓者搬动尸体时,尸身受到挤压,液体喷射而出,一旦沾染,那就倒霉了。若尸身腐烂后才被盗,骨头中也有毒,棺木中也有毒,整个墓室均不“干净”,对盗墓者均有威胁。
第二种是水银墓,巩义宋陵中就灌有水银。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更多,这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其中,《史记》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即用机械灌输水银,象征秦始皇死后还拥有江山社稷。后来经过科学勘测,秦陵中汞含量确实超常。
水银可挥发有毒气体,在密闭空间内足可毒杀人,这是一种被动防御。
大约从周朝开始,诸侯和贵族都爱用童男童女殉葬,在其体内灌注水银,这些儿童的尸体栩栩如生。最早是让殉葬者服用水银,后来发现水银必须走血脉,才能保证尸体鲜活,就改服用为灌注。贵族制造这类尸体,象征自己死后还能驱使“活仆人”,同时可让尸体产生尸毒,用以对付盗墓贼。这种残忍手段到了明代还在用——朱元璋陵中的39具殉葬嫔妃尸体,均为活体时灌注了水银。这些被灌注水银的人,事先都被迷药迷倒,然后头部被切开一块,往里面灌注水银,手段异常残忍。
唉,古墓里有几多冤魂?如今,遇到了盗墓贼,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奴仆殉葬之人,统统弄乱尸骨,遣散了灵魂——盗墓贼不平冤狱,他只要珠宝,自古如此。
古代还有用铁水固定的墓,百姓称之为“铁汁墓”。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尸穸》记述, 一个盗墓贼发现一座铁汁墓,墓室全用熔化的铁汁浇筑,固若金汤。但盗墓贼还是想出了办法,天天用酸性很强的粪水浇洒,铁汁层逐渐锈蚀后,墓就被打开了。
《唐十八陵》记载,1958年,考古工作者对乾陵进行勘察,发现墓道长达63.1米,呈斜坡。墓道与墓门中间用石条填砌,多达39层,用石近4000块。石条之间用铁栓拴住,每三层上下用铁棍联结,再用锡铁熔化灌缝。工程如此坚固,实为历代帝陵之罕见。考古勘察表明,乾陵至今没有被盜,足见唐高宗、武则天两口子反盗手法高明!
当然,更高明的墓是不封不树,地面上没有任何标志,让人找不到墓,譬如建墓于沙漠之中,平沙漠漠,大风一刮,痕迹不留。但不封不树不如裸葬,墓室内仅埋尸骨,不埋半点财宝,这最高明。还有更绝的,就是实行火葬,灰飞烟灭,最为彻底。
至于古人的那些防盗设施,最终是挡不住盗墓贼的。别说现在有先进仪器了,就是在古代,即使是一片平地,盗墓“高手”往地头一站,说:“这下面有墓!”往下一挖,十之八九就有墓。那么,他们的找墓功夫是怎样炼成的呢?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