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民间行商活动中,市声驳杂而丰富,有叫卖声、敲打锣鼓声等,其中叫卖声属口头广告,是商业买卖最原始的宣传形式,如今仍有一些余音。
譬如,我们平时走在街上,会听到卖槐豆的人这样吆喝:“卖槐豆,卖槐豆,槐豆清热化痰去咳嗽,清凉茶叶!”这是比较艺术的叫卖,短短几句话,就把商品用途说清楚了。
也有不讲艺术的口头广告,如用录音播放的:“茶鸡蛋——”一遍一遍,声音沙哑,单调乏味。今天的叫卖者应向古人学习,过去的叫卖声通俗而亲切,悠长而动听,实在是好听的“曲儿”。
叫卖声讲究抑扬顿挫,不仅声音洪亮,而且吐字清晰,既然推销商品,就要让人听得明白,否则吆喝了半天,人家不明白你卖的是什么,那就白吆喝了。拖腔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自然流畅,让人有新鲜悦耳之感。买与不买,是路人的事情;吆喝得法,是商人的事情。
卖浆面条的,往往拉长了声音:“浆——面条!”先亮出所卖商品,接着再来一句:“大绿豆,两毛钱一圪喽(洛阳特有的大黑瓷碗)。”这是连价格也说了,同时讲清楚有配料(大绿豆)。
卖炒花生的高叫:“谁买焦——花生,先尝后买——哟,不焦不要钱。”卖花生这类东西,让顾客尝一两颗,不会赔本,故敢于这样吆喝,这是以小惠诱导买主。
卖西瓜的站在路边,故意忽闪着敞开的衣襟,佯装打扇,用以提醒大家酷暑难耐,赶紧来买瓜解渴:“沙甜的大西瓜,吃一口甜掉牙哩!不沙、不熟、不甜不要钱。”
卖蒸馍的:“热蒸馍,热蒸馍,刚出笼的热腾腾的大蒸馍哩!”
如此等等,都是“卖啥吆喝啥”,宣传自己的商品,都抓住了特点。
有的设摊商贩还采用唱念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事先编一段唱词,生动形象,念白晓畅,就像演小品一样。如卖薄荷糖的,先高声叫卖:“卖薄荷糖喽!”若无人走过来,只说这一句,若见人围拢过来,便再往下念:“我的糖,真正强,又甜又辣又发凉!哎——甜丝丝,香喷喷,辣酥酥的,凉丝丝的,馋虫跑了,口疮消了,咳嗽好了!”
卖老鼠药的就更滑稽了,货摊上摆满了老鼠标本,意思是我的老鼠药已药死了这么多老鼠,快来买吧!他们边比画边唱:“能养猪,能养羊,都比养那老鼠强。老鼠害人真不轻,打不死了就成精。老鼠药,真是灵,老鼠一吃就要命。大老鼠吃了蹦三蹦,小老鼠一吃活不成。买了我的老鼠药,一次可药死一大窝。”
有的商贩在叫卖时,还要配上表演道具,唱念做打,声情并茂。常用的道具有拨浪鼓,前呈鼓形,后置木柄,鼓两侧各有一用皮绳相系的圆球,用手摇动,发出“嘣咚嘣、嘣咚嘣……”的响声:“拨浪鼓,响连天,货郎游乡到这边。你要啥,咱有啥,各色货件拿回家。细花布,好绸缎,还有好看的五色线。绣花针小又小,红头绳颜色好……”
一套词说下来,声声都带着喜悦,好像不是做买卖,而是来说相声的,人们听到后,都走出家门,围拢过来,挑拣货物。
所有叫卖声的最后一个音都拖腔,非常长,好让吆喝声穿街过巷,传入百家。但也有只敲击、吹某种器具,从来不吆喝叫卖的,这类商贩一般只经营单一商品。譬如卖油郎,拿一个大木鱼,用棒敲打,“梆梆”、“梆梆”,俗称“卖油梆梆”,人们一听就知道是卖油郎来了,该打油的人家自然会来打油。
这是特定的信息传递,约定俗成,大家都懂。但做这种生意不能疾行,要慢慢走过街巷,给顾客出门买货留下一定的时间。算命的也不吆喝,都以摇铃为号,摇铃要缓缓摇,不能像催命,否则就没人来算命了。
弹棉花的正好相反,虽然也是摇铃,却很急,似乎马上要离开,催促顾客快来。白铁匠兜揽生意就像上战场,吹一把小号,广告做得很牛气,干起活来叮当响,显示出其特点。
卖豆腐的倒是很安静,用一个木槌敲击一用柳木制成的木梆,亦发“梆梆”之声。卖芝麻糖的、吹糖人的,都用一面小铜锣,俗称“铜锣卖糖”。
最奇的是一种吆喝声,有声无字,譬如锢炉匠吆喝的就是,音拖得很长,回荡在巷里,愈发显得深巷寂静,不定会勾起谁的乡思……
(河洛民间习俗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