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 吴晶晶 顾瑞珍)
核心提示
今年入秋以来,我国多次发生大面积雾霾天气,而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实际感受与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污染指数常有背离之感。PM2.5,这个曾经冷僻的专业词语,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2011年度热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首次将PM2.5纳入国标,受到广泛欢迎。
在此间举行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期间,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罗毅。
美驻华使馆公布的数据不科学
记者:日前,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并发布了PM2.5数据,一些科研单位、个人和团体也已经或有意开展PM2.5的监测,对此总站有何看法?
罗毅:我们已经注意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其空气污染数据一事,目前美国国内的标准规定了PM2.5的日均浓度标准,其空气质量指数也是用24小时平均浓度换算的,但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PM2.5数据为1小时均值浓度,并将其直接应用到空气质量换算上,美国驻华大使馆用日均值评价1小时均值浓度,并不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前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科研部门、社会团体及有关个人自行开展PM2.5的监测,其目的是为科学研究或了解自身所在环境的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是否可用,可由其自行判断。但是基于科研目的及个人意愿的监测与监测部门的监测目的不同,监测部门的监测是依照环保法规,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并向公众提供其所呼吸空气的质量状况,有严格的监测时间、频率以及方法选择、设备维护、人员操作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特别是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数据是准确可靠的,因此,环境保护部门对数据发布持慎重态度是有原因的。
国内2015年底前全部监测
记者:在全国开展PM2.5监测有无具体的实施时间表?
罗毅:从技术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建议2013年之前,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关注的城市以及“三区九群”率先开展PM2.5监测。到2015年年底之前,在所有地级城市和其他背景站、区域站开展PM2.5监测。
在“十二五”期间要建立起PM2.5的监测能力,时间也非常紧张。第一批在现有的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700多个点位增加和补充PM2.5、臭氧等监测项目,并在重点区域新增200多个区域监测点位。第二批在125个城市的500多个点位新增同样的监测能力。这些要进行大量的基础建设工作,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同时在全国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等成本巨大,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也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所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PM2.5监测工作尚需一段时间,对此希望能得到广大公众的理解。
解决灰霾,不仅仅需要监测PM2.5
记者:开展PM2.5监测后是否能有效解决灰霾问题?
罗毅:灰霾的监测不仅仅是PM2.5的监测问题。灰霾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现象,而PM2.5是复合型污染的一个特征量,与臭氧、CO等多种污染物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地说明灰霾问题,除了PM2.5,我们同时还需要解决多种相关污染物的监测问题。灰霾也经常是一个区域性的污染问题,需要通过区域监测网络进行监测,不是孤立在一个点位或一个城区的监测能够解决的,需要解决监测布点的问题。因此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PM2.5,还有臭氧、重金属、CO等问题。我们将开展多项工作解决这些问题。
名词解释
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