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7版:独家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2 哪些干部,老板最想提拔?(上)
55 最具文才的魏文帝——曹丕(中)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12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55 最具文才的魏文帝——曹丕(中)
千年帝都洛阳 百代帝王故事
  帝王故事:货币战争 九品官人法

  曹丕即位标志着魏、蜀、吴三国时代的正式开始。

  一般认为,三国的开国之君中,曹丕与刘备、孙权相比,不仅辈分低,而且治国能力也最差。事实并非如此,这从魏、蜀、吴三国的“货币战争”中可以看出。

  三国时期货币的购买力波动得相当厉害,经常把统治者搞得焦头烂额。曹操采取了求稳定的政策,颇见成效。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其父的稳健货币政策,治国业绩丝毫不逊于孙权和刘备,反而显得更老练。

  蜀汉和东吴的货币政策,成为政府盘剥民众的吸血工具。

  曹魏币制却不是这样,非常稳定,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始终坚持“真实体现经济情况”的货币原则,即使朝廷再缺钱,也不铸“大钱”。

  蜀汉政权本身就是最大的“金融炒家”,在经济实力最弱时,通过发行大钱,不断地榨取人民财富,同时疯狂地吸纳魏、吴两国的财富,“货币战争”与军事战争互相配合。于是,曹魏政权闹“钱荒”,出现了通货膨胀,粮价暴涨起来,穷人处于半饥饿状态。

  蜀汉发起的“货币战争”似乎眼看要成功,曹丕这时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经济崩溃,要么像蜀汉一样铸大钱。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吴国时,吴主孙权的选择是铸大钱。

  蜀汉见状,干脆把货币的含铜量减少,进一步贬值,吴国货币又开始流向蜀汉。于是吴国开始铸更大的钱,最终铸成超级大钱,1个大钱顶5000个钱花。

  等到吴国统治者发现上当后,吴国的国民经济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吴国赶忙停铸大钱,将已铸的钱改为器物,已发行的责令上缴,政府给价收回。

  东吴走了一大段弯路,损失惨重,曹丕却没有犯同样的错误。

  他在“货币战争”打响时,就认定不能学蜀汉铸大钱。面对蜀币的猛烈攻势,曹丕最终抛出一个狠招:退回到以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易的模式。

  实物交易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量的货币模式,是一种最落后的经济制度,在当时却成了制胜奇招。曹魏的经济危机迅速化解,蜀汉的经济却陷入了灾难之中,从此不能自拔,直至灭亡。

  中原势力能在整个三国斗争中成为赢家,得益于曹魏赢得了经济斗争的胜利,其直接原因就在于曹丕在关键时刻,采取了正确的货币政策,打赢了对蜀汉的“货币战争”。

  曹丕在位时,所进行的最大政治改革,就是“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法”。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但褒贬不一。

  此法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必须是二品现任中央官员,中正以簿世(谱牒家世)、行状(才干、道德)、乡品(中正鉴定)为标准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先由小中正(郡)列入记录,再报大中正(州),最后转呈司徒,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中正制度规定,每隔三年将在册的人才清理调整一次,对于德才有所提高的,就升高其等级,对于德才有问题的就降低其等级。

  通常一提到古代中国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人们就会想到科举制度,但科举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古代中国长期使用的是察举制度。如果将九品官人法与之前的历代察举制度相比较,就会发现,九品官人法虽有很多问题,但也不失为历代察举制度中较好的。如果没有它,就不可能由察举制度直接发展成科举制度。

  (摘自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编的《千年帝都 百代帝王》一书)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