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7日,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PM2.5监测设备。 |
| 图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监测PM2.5的设备(1月7日摄)。 |
| 1月7日,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PM2.5的监测数据。 (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 |
|
核心提示
近1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但2010年年均值与即将颁布的“新国标”相比仍超1倍……针对灰霾元凶PM2.5,北京市环保部门6日首次公布一组研究性监测数据,拉开北京启动PM2.5监测及发布工作的“序幕”。
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都将打响这场声势浩大的“PM2.5攻坚战”。人们关注,中国达标天评价系统的“洗牌”,将在多大程度上倒逼中国绿色转型?
1 达标天评价“洗牌”,数据与感受摆脱“两张皮”
订购设备,布局站点,调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收集分析信息系统……北京市环保局此间表示,PM2.5的监测网络建设目前已正式启动,力争年内完成全市相关监测站点建设,并在春节前首先发布27个监测子站3项常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
“要让公众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生活区域的实时空气质量,我们的监测数据才会更贴近百姓感受。”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管理处处长于建华说。
以降低PM2.5为重点,打一场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北京市提出2012年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2%的目标,“十二五”末实现“蓝天”数比例达到80%的目标。
不仅仅是北京,今年天津、山东、武汉等省市纷纷表示,陆续启动PM2.5的监测。江苏将在现有的17个PM2.5监测点位的基础上,再建68个PM2.5监测点,最终实现监测“全省覆盖”;上海已建成PM2.5试点监测点位24个,其中3个为国控评价点。
“如果加入PM2.5评价指标,优良天数将可能大幅下降。”江苏省有关负责人表示,数据“难看”一点不要紧,关键是要弄清楚灰霾天的来源,要有措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扭转被动局面。“如果公布了,灰霾天没有减少,就没法向老百姓交代。”
“我国空气质量污染依然十分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和PM10浓度水平较高,由于这两种污染物的污染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决定了我国的标准与国际接轨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一些重点区域率先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争取监测水平早日和国际接轨,就是率先做到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
2 降低PM2.5,节能减排要“伤筋动骨”
从公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围脖们”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形成了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专家表示,PM2.5的推出,为人们审视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角度,当前亟须跨越“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严控机动车污染。于建华说:“目前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近500万辆,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大气容量压力巨大。”专家表示,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拥堵程度严重,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低速行驶,造成汽车燃油燃烧不充分,从而导致PM2.5排放数量倍增。
要努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必须实施机动车高排放标准,加快油品升级,改变“好车吃粗粮”的状况。采用扩大限行区域和资金补助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加速淘汰各类老旧车,鼓励市民举报投诉“黑烟车”,加大高排放车辆检测力度,努力改善城市拥堵状况。
有关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约60%来自燃煤、机动车燃油、工业使用燃料等燃烧过程,23%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能否控住“重化工”,是降低PM2.5的第二道坎。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当前,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仍偏向“重型化”,能耗下降的“紧箍咒”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GDP崇拜”仍形成反差。全国人大环资委有关负责人分析:“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相对应,我国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正呈现高位波动、时好时差的相持期。”
影响PM2.5的第三大因素就是区域污染,控制区域污染是降低PM2.5的第三道坎。“空气污染防治做不到独善其身,必须联防联控。”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告诉记者,“PM2.5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区域传播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多地区的多种污染物协调治理,联防联控,靠一己之力,空气质量很难再上台阶。”
3 转型到位,才能换来“碧水蓝天”
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指出:“虽然数据显示10多年来,北京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但年均值与即将颁布的新国标比仍有差距。北京市要达到标准值还有相当的难度,估计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郝吉明认为,要换来“碧水蓝天”,就必须强调绿色转型,这既包括观念更新,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
对政府部门而言,城市必须有节制地发展,如果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仍然占到GDP很大比重,施工现场遍地开花,就很难实行。减少PM2.5,企业生产也要转型。
倡导公众绿色出行。人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人们应该直面污染严重的“现实”。为这个后果“买单”只有一条路,树立环保生活理念,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转变生活方式,主动减少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