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玉明 雅琦 |
|
核心提示
股市低迷,央行不断加息,催热了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在2011年呈现短期化、高收益的特点。由于监管措施出台,人民币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遇冷。面对这种变化,银行向投资者抛来的美味馅饼,您该如何接招?
短期化、高收益,理财产品“短打”吸金
从2011年年初开始,理财产品市场就一直上演疯狂行情。根据Wind数据库,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3593款,产品数量相当于2010年同期发行量的两倍。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债券、利率和票据上。
在央行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市场环境中,一些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也随之逐步调高,经常在同期银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几个百分点。2011年7月7日,央行加息。于是,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提高0.1%~0.3%。 一些银行推出的“加息保护”型理财产品很给力,一经推出就很快被抢空。
工商银行洛阳分行贵宾理财中心国际金融理财师王飞表示,在市场利率、贷款利率上升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属正常情况。
去年,很多储户每次到银行办理业务,都会主动询问是否有较好的理财产品,在保本的同时增加些收益,他们往往热衷于投资期限为15天、30天、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理财产品,这些短期产品一度成为市场的主流,收益率在3%~6%之间。
短期产品降温,可重点配置中长期产品
“大家都说理财产品能挣钱,那咱也掏钱买,只是把理财产品说明书拿回家就让它睡大觉,什么债券型理财产品、票据型理财产品,看得人一头雾水。”60岁的闫女士说。
不可忽视的是,不同银行间的市场争夺战日趋白热化。在各项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下,部分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向投资者片面夸大产品收益,隐瞒潜在风险。 针对银行理财市场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类问题,相关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银行理财市场规范和整顿的力度。去年7月下旬,银监会建议慎发7天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且不能为“冲时点”拉存款随意抬高理财产品收益率;10月,银监会正式印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10月24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表示,银行理财业务要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
建设银行洛阳私人银行国际金融理财师张丛芬告诉记者,在去年7月,投资期限为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占四成,到了11月,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缩水至19.76%,投资期限为1~3个月、3~6个月的理财产品占市场主流。“监管要求严了,投资方向收紧,譬如信托类、贷款类产品数量有一定萎缩,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和收益率必定会受影响。”交通银行洛阳分行沃德理财中心国际金融理财师王晓颜说,2011年国庆节以后,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收益率都比不过上半年。
张丛芬建议,考虑到2012年央行货币政策或将出现多次微调 ,并且目前储蓄利率水平仍处于高位,投资者可重点配置中长期产品,并在节假日期间配置少量短期产品或可随时赎回的开放式理财产品,增加资金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