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掌眼望风分工细
接头暗语机密多
洛阳: 青铜器的故乡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1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青铜器文化(1)
洛阳: 青铜器的故乡
□ 记者 孙钦良
  民国初期,洛阳东周王陵之一的金村陵区,遭受了严重的盗掘,包括外国传教士在内的大批盗墓者,从这里盗走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带着邙山的体温和余痛,多被掠出国境,如今还躺在美国、英国的博物馆里。

  有句话说“带走了天上的云,带不走心中的魂”,洛阳作为青铜器的故乡,它的根永远在这里。1975年,在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这就是著名的“乳钉纹爵”:高22厘米、长28厘米,这是夏代青铜器,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青铜器,誉称“天下第一爵”。此爵束腰平底,爵流狭长,流折处有两小柱,三足细长,腹的一面有两道弦纹,其间饰有五枚乳钉,造型简洁,现藏于偃师文物单位。

  洛阳不但出土过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同时拥有西周最大的铸铜遗址。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市文物工作者就发现了西周北窑铸铜遗址。据祖居此地的李建民先生讲,北窑分为上窑、中窑、下窑,各成村落,该遗址位居上窑附近,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300米,占地面积很大。经考证,该遗址始于西周初年,系西周宗室铸铜基地。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西周前期青铜铸造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青铜器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诗意文化概念——“青铜时代”留给人们无尽遐想。洛阳中鼎古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家琪说:我们平时看到的少量青铜器,不过是青铜器海洋中的几朵浪花,而在青铜文化的背后,却站着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其历史跨度相当长,保守估计也要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直至秦汉,在大约两千年的岁月里,炉火和青铜的巧妙融合,为华夏文化打造了一个精美面具,它是那样刚劲和富有质感,每一件青铜器都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

  每一件出土青铜器,就是一页活的历史册页,把它们组合起来后,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而洛阳从夏朝开始就是青铜器的渊薮,王室和贵族在洛阳使用了大量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这个城市见证了青铜器从发展、成熟至辉煌的全部历程。

  李家琪先生指着一件复制的“兽面纹方鼎”说:请看!这件方鼎的原件是1977年在北窑出土的,高33.5厘米,口长28.5厘米、宽22.7厘米,属于西周前期的作品,饪食器,长方体,直腹微斜,四柱足,腹四隅与四壁正中及柱足上部均有棱脊,四壁均饰牛角兽面纹,两侧各有一立夔龙,看上去非常庄严。

  洛阳出土的青铜器,种类非常齐全,其中以鼎为最多。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煮食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高规格的鼎是礼器中的重器,象征江山社稷。

  在青铜饮酒器中,爵最为常见,上面提到的“乳钉纹爵”就是此类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倒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觚为长身、底呈喇叭状;觯为圆腹、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有盖。其次是盛酒器,这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把手,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常见的有方彝,还有温酒器、取酒器、盛水器等。

  李家琪先生说: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爵”,器壁很薄,很难制作,而夏人竟能做得那么好,真是了不起。那样的工艺,即使按现在的工艺技术,一次铸造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可见4000年前的洛阳先民们,其青铜器制作工艺和冶炼铸造水平都很高了。因此说洛阳是青铜器的故乡,一点儿都不夸张。

  有一句话叫“铜产徐州,工在洛阳”,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意思是说尽管徐州有青铜器原料,但这些原料必须运到洛阳后,才能被制成精美的青铜器,因为最先进的作坊、工匠、工艺,都集中在洛阳,这个城市一直顶着青铜器的辉煌光环,其品类之全工艺之精,往往令后人惊叹不已。从品类上看,洛阳历代青铜器涉及政治、军事、祭祀、经济、交通、装饰、生活日用器具等各个层面,简直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欲知详情,请看下篇。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