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玉明 |
|
盗墓自古就有,民间并不避讳,有人甚至开玩笑说,盗墓可以“传子孙”。初次听到这名词,我感到非常震惊,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这里说的“传子孙”,并不是真的要把盗墓技艺传给下一代,而是盗墓者的一种暗语。
“传子孙”就是“招收徒弟”。盗墓利润大,又有风险,染指者一般组成团伙,并且使用一套特定暗语。为了回避“盗墓”二字,他们就把盗墓叫“倒斗”。
“倒斗”既是名词也是动词,用来代指盗墓,的确非常形象。因为墓冢都有封土堆,封土堆的形状恰似量米用的斗,反过来扣在地上,呈覆斗形,盗墓者要取墓中财物,必须把这个“斗”翻开来,这就是“倒斗”。
这是很委婉的叫法,历代盗墓者还“发明”了许多词语,譬如“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等。“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是曹操兵团为了盗墓,专门设置的军中盗墓官。至于“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我查了一下史书,没有发现这种称谓,是小说家发明的词儿,是说盗墓贼为了盗墓,不惜下大力气搬山卸岭。
洛阳一带把出钱组织盗墓的人叫“支锅”,这称谓也很形象,因为在旷野里挖墓,就好像平地里“支锅”,一宗“活儿”干下来,参与者都要分一杯羹,捞点儿油水,所以凡是“支锅”的老板,手里都很有钱,雇得起人手,而且有盗墓线索和销赃渠道,这样才能保证盗来的文物能尽快脱手。
“掌眼”在盗墓组织中地位也很高,他们是辨别文物的行家,干的是技术含量高的活儿,有点儿军师的味道。“掌眼”还掌握着古墓盗掘的走向,可以提供买断该“坑”出土物的初级收购商。路子广的“掌眼”,可通过关系把手中物直接运出,而一般级别的掌眼则可能被“支锅人”雇用,行动上受到限制。
“腿子”是“技工”,在盗墓行当中扮演着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探寻墓葬的具体位置以及墓中有无文物等。接下来便是出苦力的角色了,其中有“望风”,有“下苦”等。“下苦”就是民工,从事最具体的体力劳动。这些人携带盗墓工具,趁着月黑风高天,按指定位置打盗洞,挖土运土,在规定时内完成土工,他们干活最重,“分红”却最少,位居盗墓团伙的最下层。
盗墓团伙中的“硬伙”,人员基本固定,内部分工严密,等级分明,规矩亦多,不守规矩者会遭到严厉惩罚,直至“出伙”。但这种“硬伙”也有变通的时候,在盗挖帝王将相大墓时,由于工程浩大,若人手不够,就需“碰伙”,与其他盗墓团伙合并后,人员可扩大至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遇到紧急情况(风声紧,被通缉),“硬伙”便化整为零,以便躲过官府抓捕。
清末民初,邙山南麓一带村庄,盗墓都是临时组织人员,俗称“搭伙”,结构虽分散,管理却灵活。据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馆长刘建军介绍,有的人非常“精”(“狡猾”的意思),看到别人“支锅”(开始“盗墓”了),他不动声色,不急着来搭伙,一旦看到“有货”(出文物了),他拿上工具就来了,非要参与不可,因都是一个村子的人,谁也不好意思撵他走,到最后利益均沾,他也分得一份。这类人属于“半路搭伙”,被圈内人鄙视。
盗亦有道,规矩多多,譬如在公开场合,不准议论“倒斗”之事,若必须交流信息,则一律讲暗语。请看下面一段暗语对话:
甲说:昨夜,我摸到了“大粽子”(指完好的尸体”)。
乙说:你竟然是“牛金星”(敢于冒险的盗贼)啊!我只敢摸“干粽子”(指尸体已经腐掉,只剩下一堆白骨),从来不敢摸“大粽子”!
甲说:我喜欢摸“肉粽子”(尸体皮肉尚在,身上值钱东西多),货来得快!
若你不幸听到这样的对话,一定会感到毛骨悚然,即使听不懂暗语的含义,也会感觉阴气嗖嗖,避之犹恐不及。但官府的侦探捕快,最喜欢捕捉这些对话,以便寻机抓贼。正所谓有盗墓的,就有抓盗墓贼的。
文物贩子也混迹其中,专门搜集各类信息,伺机倒卖文物。
有些暗语全国通用,譬如称盗墓老贼为“元良”,这是所谓的“尊称”;那些会找墓的人则被称为“远彩”,意思是“眼光好,看得准”;“包不上”意为“不会被骗,放心去做”;“同是山上搬柴山下烧火”,意思是“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龙楼宝殿”,指陪葬很多的超大型帝王陵墓。
一问一答的暗语,俗称“套口”,发问人说先一句,被问者必须对得上,否则就会引来麻烦,认为你不是同道上的。譬如对方问:“在何方分过山甲?”意为“你是干这行的吗?都在哪里盗过墓?”答:“一江水有两岸景。”意思是“具体活动地点不便奉告,但我是干这一行的,虽然咱们各在一方,却毕竟是同行,请多关照”。
暗语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另类,区别于常人用语。第二是隐晦,只有圈内人听得懂。第三是简练,一句话包含了多种意思。跑江湖的都有暗语,有的暗语说的时候,还要加上辅助动作,这属于更加严密的“套口”暗语,往往用于生死攸关的重要场合。有的人虽能搭上暗语,却在配合动作时,打错了手势,马上会引来危险。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面对座山雕的盘问,用的就是暗语加手势,当时情势非常紧张,但他总算都答对了,辅助动作也很熟练,这才消除了匪徒的怀疑。若当时出现半点儿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