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接连下调欧元区九国和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信用评级,招致欧洲的广泛批评。实际上,一味责怪评级机构无助于危机的解决。相反,欧债危机要想彻底解决,最需要的是一个经得起多方批评、市场考验的坚实方案。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围绕评级机构的争议一直不断。一种常见的观点是:评级机构落井下石,对危机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观点显然高估了评级机构的作用。的确,评级机构可能影响市场交易,但除此之外,风险厌恶情绪、资金供给状况、投资者策略调整等都可能对市场产生更大影响。
例如,美国评级被下调后,美国国债市场却一路向好;而法国在此次被标普降级之前,融资成本却在一路上扬。由此可见,评级并非是主导市场交易的唯一因素,复杂的市场状况经常会导致评级机构的书面评级和实际市场交易走势出现背离。
实际上,面对欧债危机,一直存在两股力量的较量:一股是欧元区各国政府和欧盟等官方决策机构,另一股是市场。这两股力量并不是一贯合拍。
评级机构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具有其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投资者来说,面对欧债危机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布鲁塞尔“一以贯之”的乐观表态,也需要来自评级机构的第三方看法,并且,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看法也将有助于“真理越辩越明”,有利于市场交易趋于理性。
对欧盟决策者来说,解决欧债危机,不可能指望总打“顺风球”。如果一种制度没有经历过危机考验,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可持续的制度。
一边倒责怪市场评级机构不能解决问题,利用市场力量以达到决策效果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