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英早年时照片 |
|
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 |
|
1955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随后,钱学森和蒋英携子女返回中国。 | |
核心提示
2月5日,中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蒋英因病离世。
这位杰出的女性是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女儿,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
“从人品到学术,蒋老师都将成为我们的楷模,她的离世是我们巨大的损失。”她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男中音歌唱家赵登营说起蒋英,言语中流露出无限哀思。
艺术家蒋英:一发音声震屋瓦
“高贵!”蒋英的学生、著名女歌唱家祝爱兰一说起蒋英,就蹦出了这两个字。“蒋老师很漂亮,漂亮的人,漂亮的人品。”她说。
蒋英,1919年生于浙江海宁,自幼喜爱音乐,20世纪30年代到欧洲学习钢琴和声乐。此后10年,她历经二战爆发,辗转于柏林、慕尼黑,最后到达瑞士,虽然生活艰难,但却始终没有放弃音乐。颠沛流离中,蒋英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1943年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上,她斩获各国女高音比赛第一名,成为荣获这一奖项的东亚第一人。
“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这是蒋英的表弟、著名作家金庸,在听完蒋英1947年的一场演唱会后的感受。
“她是在用她的心弹奏。”赵登营回想起在蒋英老师那里第一次上课的情景时说,“蒋老师一弹琴,所有的感觉都出来了,不需要语言”。
声乐教授蒋英:为学生倾尽全力
1955年,蒋英随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她从美国带回来的唯一奢侈品是一台钢丝录音机,不是为了供自己享受音乐,而是为了用它更好地培养声乐人才。
此后,蒋英长期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从吴雁泽那一拨儿到如今的祝爱兰、傅海静,人才辈出。
“她把我当女儿一样对待,为了我的事倾尽全力。”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女歌唱家祝爱兰从十几岁起就“跟在蒋老师身边”。
祝爱兰回忆,“文革”期间,蒋英偷偷将学生带回家中,冒着巨大风险让学生听外国歌曲,教学生说德文、意大利文。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有一位盲人评弹老艺术家到北京开会,蒋英知道后就替祝爱兰联系上课事宜,联系完后,每次还亲自陪着祝爱兰乘坐公共汽车去老艺术家居住的旅馆上课。
“可能是跟钱先生生活久了,蒋老师讲课也是辩证的、立体的,任何问题的讲解都给我以可触摸的形象感,声乐学习就不那么枯燥了。”赵登营觉得,自己在教学上的很多方法都是从蒋英的课上学来的,比如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课程,怎样让学生理解音乐、爱上音乐……
钱夫人蒋英:《燕双飞》相携一生
蒋英逝世前的一个半月,正是他的先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一直陪伴在病榻旁的祝爱兰告诉记者,蒋英身体不好时会念叨:“我该走了,该去陪陪老伴了。”学生们听到赶紧劝她:“老师可别这么想,还有好多事需要您呢!”
蒋英反问:“我的事都完成了,还有什么?”
祝爱兰告诉她:“钱老100周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您总要参加的呀!还有关于钱老的电影、歌剧,也都需要您呢。”当听到这些内容时,蒋英忽然不说话了。
蒋英与钱学森青梅竹马,幼时他们合唱的一曲《燕双飞》成为他们相携一生的写照。
在学生们眼里,钱学森除了是蒋英的丈夫,更是她一生最敬佩的人。“他们吃饭时相对而坐,说话总那么轻声细语,内容都是互相关心。”蒋英的一名学生说。
科学家钱学森和艺术家蒋英的婚姻被誉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法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曾深情向蒋英致谢,说她介绍的这些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奥理解,使得自己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钱学森所著的《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出版时,也是蒋英定的英译名。
蒋英平静地离开人世,在亲朋好友看来,她只是“那么高贵地睡去了”,去天国和钱老再续《燕双飞》了。
相关链接
钱学森和蒋英:
悠悠青梅竹马情
□据 中国网 《解放日报》
蒋英和钱学森于1947年在上海结婚,在一起相处了62年。他们的相识、相恋有着传奇般的色彩。
蒋英之父乃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他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
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只有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同时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
晚年的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更加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我要回来。再说,我自己在他们家也觉得闷,我们家多热闹哇!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条件是得做个交易。她说:‘你们这个老三长大了,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后来我管钱学森父母叫干爹干妈,管钱学森叫干哥。我读中学时,他来看我,跟同学介绍,说是我干哥,我还觉得挺别扭。那时我已是大姑娘了,还给他弹过琴。后来他去美国,我去德国,来往就断了。”
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书法、绘画、写作尽显才艺。
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的海洋之中,10多年里,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只有艺术的种子孕育在各自的心田。
20世纪40年代,蒋百里到美国考察时专程来到钱学森就读的学校,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转给钱学森。
后来,钱学森向蒋英求婚,对她说:“你跟我去美国吧!”
1947年秋,钱学森与蒋英终于在上海喜结良缘。此时,蒋英已是一个才华横溢、享有盛誉的音乐家,钱学森则是学识超群的科学家。同年9月底,钱学森与蒋英在美国波士顿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