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苏丹反政府武装消息称,其武装人员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与政府军发生交火,随后劫持了多名中国工人
据悉,被劫持中国工人隶属于中国中水电公司 | |
核心提示
日前,在与我国万里之遥的苏丹和埃及,连续发生了两起中国工人遭劫持、扣留事件。截至2月6日,在埃及遭绑架的一批中国工人已经获释,但在苏丹被劫持的中国工人安全仍令国人担心。
外交部领事司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有关部门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加紧编织海外“安全网”,尽快提高中国公民的海外风险意识,已是当务之急。
风险加大:海外安全问题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全部出国人数加起来只有28万人次;而据外交部统计,仅2010年我国出境人员就突破6000万人次。目前,有16000多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在海外负笈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将近200万人。
打开外交部网站,“海外安全”栏目下,各类型的安全提醒及警示累计达千余条,涉及全球众多国家与地区。
“‘走出去’的人多了,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就大了。尤其像非洲、中东,地缘政治环境很复杂,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种族矛盾、族群冲突,都可能会把中国人‘捎带’进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说。
哪些国家和地区是相对“高危地带”?中国人在海外应如何保障自身安全?近几年,有关部门适时发布中国人海外安全报告。2011年外交部正式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一站式”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涉及国别信息、领事新闻、安全预警、应急电话等,预防性领事保护不断加强。
然而,随着海外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元化,我国公民遭遇的海外安全事件形态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这几乎是所有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遇到的共同挑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漫远说,近期的苏丹、埃及事件,总体属于传统安全挑战,即一些国家由于自身原因或政局动荡,导致局部地区治安恶化、发生武装冲突甚至是战争,进而给我国海外公民或者企业发展带来威胁。
与此同时,一些非传统安全的因素如海盗、恐怖主义袭击等,也开始频频威胁海外中国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此外,疾病、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故对我国公民的安全冲击也越加频繁。近年来,海地、智利以及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都影响我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
深层大考:海外风险意识“软肋”多
领事保护是保障海外公民安全的核心。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目前中国的领事保护工作资源相对有限,人员配备严重不足。随着中国同国际联系的日益紧密,领保工作面临新挑战、愈发常态化。
数据显示,我驻外使领馆中做领保工作的仅有600多人,按2010年出境6000万人次计算,每名领事官员一年要面向10万人次提供可能需要的领事保护,而美国的比例是1∶5000,日本大约1∶1.2万。
公民海外安全意识存在一些“软肋”,也是中国公民面临海外风险不断增加的原因,“走出去”需筑好风险防控之墙。
来自河南信阳的凡大志对此就有着切身之痛。2010年,他和同村100多名乡亲一起,前往利比亚务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出国,不仅对当地情况一无所知,连自己有没有购买人身保险都不清楚。
“以前就想多赚点钱,根本没考虑那么多;公司也没搞安全教育,当地内战发生后,我们大伙都是‘两眼一抹黑’,好在国家找到了我们。”凡大志说。
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是“走出去”的企业和公众必须消除的“软肋”之一。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说,企业“走出去”,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都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安全评估,要充分考虑到一旦出事要付出的安全成本。“作为企业海外负责人,是否足额购买海外派遣劳务人员的医疗和人身保险,是否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非常重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伟表示,中国公民这两年屡有遭遇恐怖袭击的事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可以不发生的,很多是由于公民没有安全防范意识,没有及时报警,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需要消除的另一个“软肋”,是部分企业的海外经营管理模式。作为国内海外工程量较大的建设企业,中建八局的党委副书记于金伟认为:“目前在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多是单打独斗,比如同处某个国家的能源项目,势必涉及基建、交通物流、金融等多方面的项目;如果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形成一个整体走出去,就可以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也可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
应民众之所急:加紧编织海外“安全网”
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外安全挑战,多方联动、加紧构建一张保护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网”,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政府、企业和公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应民众之所急”是领保工作的首要和关键。去年从利比亚撤出中国公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海陆空总动员”,几十个中国驻外使领馆联动,35860名中国公民撤出战火纷飞的利比亚……这些撤离行动使中国公民在短时间内脱离险境,不仅体现了“外交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能力”的结合。
“中国政府设立的一整套海外公民保护的协调机制和应急机制,接受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考验,建议将这些有效举措及时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推动领事保护专门立法的进程。”王宏伟说。
专家同时表示,国内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侧重处理国内突发事件,亦应突出国际视野,把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当中。
“如果把出国比作游泳,那么国家保护可以比作水情、天气预报以及发生意外后的救护,但是要真正做到安全,还要靠自己学会游泳。”王宏伟说。
相关链接
中国企业应全方位应对
“出海”风险
□据 新华网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老的两河流域到尼罗河,这些古代文明的黄金河岸,也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加强对外联系、积极开展商贸活动的重要路线。但自从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以来,在这里投资的中国“出海”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骤增,对此中国企业应正确认识并制订全方位应对方案。
风险骤增的三重因素
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苏丹到也门,近几年来中资企业遭遇越来越多投资风险和员工安全问题,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出海”企业风险增加的大背景是西亚北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贸易总量不断加大的同时,必然遭遇更多风险事件。
其次,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是中国企业短期内遭遇风险事件激增的主要原因。诚然,政治动荡属不可抗力,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对此考虑不足。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尼日利亚有限公司西南区副总经理王希锋对记者说:“中国企业存在竞相投资高危地区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隐含着较多机会。”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一旦遭遇风险事件就可能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对机遇和风险问题应当事前进行更为充分的考量。
再次,中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不足。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闫立金对记者说:“中国在该地区的项目可能或多或少地被卷入当地利益矛盾冲突,这成为我们遭遇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矛盾冲突地区,一些武装组织为了给当地政府施压,增加谈判筹码,开始更多袭击中国员工,中国企业因此面临更多的人员安全风险。
全面评估风险 调整投资布局
王希锋说,如今中资企业在西亚北非地区面临的安全风险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政治风险,例如政局不稳、暴乱、无政府状态等;其次是地方治安类,包括偷盗、抢劫、绑架等;再次是恐怖组织或极端分子活动类。针对三类不同风险,中国“出海”企业应分别做足功课、趋利避害,尤其需对以往常常忽视的政治风险加以重视。
去年爆发的利比亚动荡给中资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包括中建公司、中铁公司、华为、中兴等在内的中资企业总损失额达数百亿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损失提醒我们,中国应全方位评估对外投资风险,并适当重估全球化布局以最大限度降低海外投资风险。
中兴公司副总裁、北非区总经理陈杰文对记者说,以利比亚为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扎堆现象,这无疑导致风险集中,可能造成的损失也更大。对此政府应建立调控机制,合理引导企业,特别是统筹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扩张。
制定更长远、更本土化的投资策略
除了全面评估风险、调整投资布局之外,中资企业如何趋利避害,还涉及许多具体的产业发展思路调整。首先是制定合理、长远的产业投资策略。埃及泰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韩瑞华对记者表示,中国企业想要避免安全风险,除了应了解当地法律,做到合法合理经商外,更重要的是中资企业投资应符合当地国情和投资现状,要立足长远,并随着驻在国国情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做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其次是应加快企业本土化战略。中资企业在给当地带去投资并贡献税收的同时,未来应更重视带动当地就业,加快企业本土化战略。韩瑞华说,中资企业应培养外籍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员工和企业利益融为一体,使他们能够更自觉地维护企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