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简介 徐金星,洛阳著名学者,曾任洛阳汉魏故城文物管理所所长,2003年退休。现任洛阳汉魏故城文物管理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洛阳市政协常委。他长期从事历史文物、佛教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佛教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丝绸之路等方面均有建树,是河洛文化研究的大力倡导者、热心推动者和身体力行者。 |
|
核心提示
1月初,市委政策研究室在《洛阳日报》发表《牢牢抓住“河洛文化”灵魂 ——关于我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若干思考》,河洛文化的话题更加受学术界、文化界的关注。
就这一话题,本报记者对洛阳著名学者徐金星进行了专访。
1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有深厚基础和可靠保证
记者:徐老师好!您怎么认识河洛文化在名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徐金星:洛阳要打造的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个命题确定了“文化旅游”才是洛阳旅游的主体和目的。河洛文化是中国民族的根文化,洛阳是河洛文化的主要载体,较之许多国际、国内的城市来说,洛阳具有极为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河洛文化是主轴、主体,居于灵魂地位。
记者:去年,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上,洛阳被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的文化积淀再一次引发世界关注。
徐金星:是啊。“世界文化名城”称号,对作为中华民族圣地的洛阳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恰切而又合理的评价和肯定。从另一个角度看,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有着充足的条件、深厚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文明受地理条件限制,始终以尼罗河以及邻近的沙漠边缘为中心,相对孤立;古印度文明(哈拉帕文明)仅延续了1000年左右即消失。因而,古巴比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原初文明。
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无可替代的主体,而位于黄河中下游之交的河洛地区,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地区,是三皇五帝活动的中心地区。诞生、发展于洛阳的河洛文化,以其延续时间之长久、流行范围之广大、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母体文化,“世界文化名城”洛阳,正是河洛文化的伟大载体和代表者。
2 河洛文化不应被中原文化所取代
记者:近段时间,中原文化成为河南学者关注的热点,而在文化界,中原文化也大有取代河洛文化的趋势,让人担忧。
徐金星: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河洛文化研究过程中,常常会涉及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要正确对待。河洛文化不应被中原文化所取代。
记者: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其区别在哪里?
徐金星:其实所谓中原文化,有狭义中原文化、广义中原文化的区别,而狭义中原文化就是河洛文化。
洛阳及周边一带地处“天下之中”,是本来意义上的“中国”,故称“中土”、“地中”。这就是说,“中原”这一地理概念的出现,其实是源自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虽然河南省的省会曾先后设在开封、洛阳、郑州等地,但“中原”的由来和地理含义没有改变。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原是一个地理概念,其含义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中原,即指今天的河南省地区,或称“河洛文化圈”;广义中原,则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甚至指整个黄河流域,通常还包括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狭义中原文化,即河洛文化圈(今日河南省地区)内之文化,就是河洛文化;广义中原文化,则还包括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陕西的三秦文化等。河南大学的朱绍侯教授说,河洛文化圈,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的全部地区,东与齐鲁文化圈衔接,南与荆楚文化圈衔接,西与三秦文化圈相衔接,北与燕赵文化圈相衔接。究其实质,河洛文化就是狭义的中原文化。
记者:个人认为,洛阳不应受中原文化论者的影响,仍然要旗帜鲜明地研究、宣传河洛文化。
徐金星:对!对于广义中原文化来说,河洛文化是其源头、核心和主体。由于种种原因,某些人士在河洛文化研究和宣传中,有意无意地以中原文化来淡化或削弱河洛文化,这是文化研究中的自我伤害、自我削弱,这对我们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不利的。
2009年召开的中国第八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的会议纪要中明确指出:河洛文化乃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对周边的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历史上几次河洛居民的大迁移而衍生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乃属于河洛文化的子文化。
简而言之,河洛文化是典型的根亲文化,对全球范围内的华裔人士都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是联系和沟通他们的纽带和桥梁,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过程中举足轻重,是名城建设的灵魂。
3 在洛阳,闽南文化应提升到和客家文化一样的高度
记者:在洛阳,客家文化备受重视,而同样源于河洛地区的闽南文化却很少被人提及,这是一大遗憾。
徐金星:你说得对!洛阳人,应该像重视客家人、客家文化一样,重视闽南人、闽南文化。
洛阳是“客家之根”,因其备受重视,不少人逐步了解了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相比之下,对于闽南人、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就显得不够。其实,闽南人同样根在河洛,闽南文化同样源于河洛文化。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讲闽南话的人有近4000万之众,其经济实力、文化影响、政治意义,都绝对不能忽视。
记者:客家文化、闽南文化,虽然“本是同根生”,却有着很大区别。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两者的区别。
徐金星:客家人、闽南人首次南迁,都是在西晋永嘉之乱时期,同样根在河洛,洛阳是客家人和闽南人共同的“原乡”,很多人容易混淆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概念。客家先民南迁后,以梅州、赣州、汀州为中心,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东东北部这个“金三角”地区逐步形成规模,说客家话,也有不少客家人移民世界各地;闽南先民南迁后,以泉州、漳州、厦门为中心,属“闽南金三角”,之后移民台湾、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4 汉魏故城可充分展示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
记者:请简要介绍闽南人、闽南文化与洛阳人、洛阳文化的关系。
徐金星: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原汉人移民福建先后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五胡入扰,加上自然灾害,以国都洛阳为中心的大批汉人南迁,这是现在闽南人的第一批先民。当年迁入闽南的中原汉人,分别将当地的两条河流称为“晋江”和“洛阳江”,以寄托他们对晋王朝及国都洛阳的怀念之情,在洛阳江上修建的洛阳桥,现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是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潮州一带发生“蛮獠啸乱”,唐王朝令光州固始人陈政为朝议大夫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兵南下,平定叛乱并定居于此。
第三次是黄巢起义、唐末战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府兵5000人南下,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进入闽南,先后占据泉州、福州、汀州、建州、漳州。
中原汉人入闽高潮,除第一次是以洛阳为中心外,第二次、第三次均以光州固始为主。光州固始即今固始县,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盖河洛之奥区、战守之要壤”(引自《光州志》),是河洛地区的重要组构成部分。
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统一台湾,是闽南人两次大规模迁入台湾。现在台湾有2300万人口,闽南人约占70%,自称“河洛郎”,所谓台湾文化,就是闽南文化,当地人又称之为“河洛文化”。闽南话,是台湾最流行的方言,也称“河洛话”。闽南人,是台湾的主体族群,重视闽南文化,不但对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具有经济、政治意义,对祖国统一大业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该如何展现?
徐金星:无论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其首次南迁都是在西晋时期。西晋国都就是今天洛阳的汉魏故城,至今,汉魏故城仍保留有不少西晋的文物和遗迹。我认为,应该利用汉魏故城这个天然优势,建设闽南人、客家人各个大姓的祖先祠堂,吸引两大族群来洛阳寻根问祖;建设闽南文化园、客家文化园,展示两大族群“根在河洛”的历史证据,促进洛阳、台湾的血脉融合和经贸往来,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输送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