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6版:乐活·晚情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平淡日子,见证70年的不老爱情
洛阳大板车
我们需要做的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2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往事追忆
洛阳大板车
□韩喜凤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民生活仍处于贫困之中,机械化程度低,农民耕种、工业建设大多靠人力。1953年,洛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城市,1954年从全国调集7万多人在洛阳涧西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热电厂等,同时开工的还有通往涧西大厂的涧河铁路桥。

  当时的运输条件很有限,建厂所需的材料,主要靠洛阳大板车(加长的架子车)和马车运输。当时各种建材都要从洛阳东车站和道北货场运往各个建设工地。东车站位于东新安街,这条街通往新华街必须经过小北门。小北门处坡度很大,拉大板车的车夫为拉一趟多挣几个钱,装载量很大,一车能装三四块儿三米多长的水泥预制板,一个人很难将重车拉上坡,所以坡两边经常有十几岁的少年或成年人掂着带钩的绳子等候着,看见有大板车来,抢着把钩绳挂到车上帮着拉车,拉一次挣两三角钱。有些车夫舍不得花钱,便几辆车同时出发,到小北门坡下停下来,互相推车上坡。

  涧西几大厂矿相继投产,当时上海市场百货大楼、纺织品大楼建成后,外地商户纷纷迁入,涧西成了集工业、商业为一体的繁华之地。我们每次到洛阳开会,总是利用两小时的午休时间乘9路公交车到上海市场逛一逛,过把观光瘾。

  洛阳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规模不断提升,那支庞大的大板车运输队伍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缩少直至消失。那些车夫在洛阳建设中付出不少血汗,老洛阳的辉煌离不开他们的辛劳,他们的功绩应载入史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