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天星,88岁;逯淑珍,86岁,这对伉俪迄今已携手走过了70个春秋。2月2日下午,在两位老人位于市第二中医院家属院的大女儿家中,记者见到了他们。两位老人一直在偃师生活,今年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洛阳,与在洛工作的4个孩子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段天星略有些耳背,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老伴儿逯淑珍精神矍铄地历数往事,像一尊神态安详的雕像,似在回味平淡日子中的点滴幸福。
战乱年代的包办婚姻
两位老人的婚姻始于兵荒马乱的20世纪40年代初,那时正是抗战时期,凡是有女孩的人家,都早早地给女孩寻个婆家。逯淑珍早年丧父,家里很穷,她倔强地说:“让当童养媳,我跳井也不干!”就凭这句硬话,她躲过了一段婚姻,等来了注定要与她白头偕老的男人——段天星。
不过,那个年代,两个人的结合也难言感情,只是先有媒妁之言,逯淑珍的娘觉得男方还算老实,逯淑珍8岁时,他们就匆匆订婚了。16岁那年,逯淑珍成了亲,娘哭,她也哭,就这么嫁到了现在的偃师市顾县镇段西村。入洞房之前,她连段天星黑白俊丑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了解和沟通,婚后两三年,这对青涩的小夫妻在院子里遇见了也不敢搭腔,怕人笑话。
婚后,段天星去西安打长工,替人结账、蒸馍、擀面、做饭(那时叫做相公),经常累得手脖子疼。在家的逯淑珍更不容易,家里的千斤重担都落在她一人身上。那些年,一家人基本上就靠她织布纺花,逢集卖点儿钱度日。提起当年沉重的家庭负担和难处的婆媳关系,逯淑珍现在都忍不住落泪。
艰苦岁月的勤俭度日
从苦难中走出来的逯淑珍,早就习惯了坐在织布机或纺花车前夜以继日地忙碌。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和共和国一起经历着风雨,和男人们一起修水库,拉架子车、打夯,不分昼夜地干。逯淑珍回到家,看见闺女饿得小脸发黄,心想:等水库修成了可以浇地,庄稼大丰收了就有吃的了,大人孩子就不会饿肚子了。抱着这种向前看的信念,她才熬到了现在。
段天星从西安回到当时的偃师县工作后,先后担任县医药公司经理、县人民医院院长、佛光乡党委书记、偃师县供销社主任……在偃师工作时,段天星年年都是劳模。那个年代,他在县供销社工作,买点紧俏东西应该不成问题,可供销社来了自行车、缝纫机,他总是叫社里的人抓阄,谁抓住算谁的。“他干了一辈子,也没给家里买一台缝纫机”,逯淑珍指着大女儿家里一台旧缝纫机说,“这还是不要票以后,我们自己买的。”
段天星在县城待的时间比较长,孩子们常年跟着母亲在乡下生活,父亲的角色基本上是缺失的。段天星的两个女儿说,那些年,娘虽然也打他们骂他们,但感觉娘似乎更贴心,这个家里里外外都是逯淑珍做主,耕地、盖房子……母亲是个女强人,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天空。
对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逯淑珍却很满足:“生活中他什么都听我的,我们很幸福,没什么矛盾,他只要一回家就做饭、洗衣服、担水,他担水时总是把一个大缸装得满满的。”
苦尽甘来的默默相守
段天星夫妇终于迎来了1975年——逯淑珍的户口迁到了偃师县城,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全家人终于苦尽甘来,团聚在一起。
段天星一辈子工作勤勉,洁身自好。他爱干净,做事勤快,好看书,没有不良嗜好;逯淑珍善良能干,乐善好施。在他们的影响下,四个孩子都很优秀,孩子们感激母亲,也理解了父亲,每遇大事都让父亲指导一下。儿女参加工作时段天星还为他们约法三章:“一不能怕脏怕累,二不能挑肥拣瘦,三不能提早谈恋爱。”后来,儿女们相继在洛阳成家立业,老两口继续在偃师厮守着过日子。
婆婆在世时,逯淑珍在家中没有地位,和段天星也有些隔膜,但渐渐地,她发现了他的好,他有修养,遇事不争,家里的活抢着做。不知不觉,她也处处应记着他的冷暖。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谁都离不开谁了,大半个世纪的共同生活早已将他们融为一体。
两个人的日子是平静的,也是平淡的:每日粗茶淡饭,早上7点钟起床,晚上8点多睡觉,不打麻将,也很少看电视,生活很有规律。在偃师街头,最温馨的风景,莫过于看这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妻, 他们沐浴着暖阳,老太太不时在老爷子耳边絮叨两句,老爷子仍旧话不多,只是神态安详地听着。
看着这两位对人生所求不多的老人,我心中只有祝福:愿时光停留在这一刻,愿两位老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