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各国佳丽在天子驾六博物馆前合影。 记者 曾宪平 摄 |
|
(上接A04版)
■【短片】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河洛文化,“河出图,洛出书”,周公制礼乐,道学发源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都诞生于此。从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传统文化景点早已闻名海内外,这里还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学术界普遍认为,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对三秦文化、齐鲁文化甚至是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等都有着深远影响。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洛阳市致力于弘扬河洛文化、打造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区,同时,用旅游的眼光开发文物产品,为旅游业注入了勃勃生机。目前,全市共有A级以上重点景区26个,A级景区数量占全省总数的14%,4A级以上景区数量占全省的1/4,5A级景区占全省的1/2。2011年洛阳接待游客6870多万人次,居全省第一。
主持人:洛阳的历史文化特别厚重,有很多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东西。但是呢,一说到刚才说到的“四大发明”啊,程朱理学也好,儒学也好,道家也好等等,说头特别大,但是看头小。就是在这个城市去哪儿看这些东西?
李柳身:确实是这样,洛阳的文化资源确实非常丰富,但是大多数都记载于书本之中,埋于黄土之下。在地上能看到的好东西确实很少。同时呢,与文化旅游相配套的一些功能,比如交通、食宿,还有购物、娱乐、休闲,这些相对来说还比较滞后。比如去年,洛阳的旅游人均消费只有500块钱。在洛阳,人均只呆上两天时间。这样作为旅游消费的水平,在中国的旅游城市当中只是一个中等水平。说明了我们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转化成发展优势。洛阳只是一个旅游的“通风口”,还没有形成“聚宝盆”。
主持人:我觉得您提到了很有意思的两个词,“通风口”和“聚宝盆”。怎么能让“通风口”变成“聚宝盆”?
李柳身:要改变这种状况,就是要把洛阳的历史文化进行“活化”。就是想办法通过网络的、影视的一个多元化的宣传平台,或者数字化的、开放性的一些保护手段,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和现代化的技术措施,让深埋于地下的宝贵文物能够“浮”上来,让记载于书籍中的河洛文化走出来,让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物遗址活起来。同时呢,我们要下力气,改善一些配套设施。比如交通啊、食宿啊、购物啊、休闲啊等方面的一些配套功能要完善起来。
主持人:现在像郑州到洛阳虽然也有高铁了,高铁很快,30多分钟就到了。但是毕竟中间要转一趟郑州,所以这从旅游的角度,多多少少还是给游客带来一些麻烦。
李柳身:刚才你提到的这个交通问题,特别是航班问题,今年力争要增加六条左右的航线,还要加密一些航班,我们的旅客要大幅度地增加。
主持人:我看到过洛阳的一些宣传,说要把洛阳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标准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但是这说着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从哪些方面操作呢?
毛万春:这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呢,我们给它也有定位,这个定位是六句话,叫做:文化为魂。
主持人:文化为魂?
毛万春:对。水系为韵,洛阳有五条河流穿城而过,伊、洛、瀍、涧、黄,所以水系为韵。牡丹为媒,牡丹是我们的市花了。
主持人:非常好的一个大家情绪、情感沟通的媒介。
毛万春:对,牡丹为媒。产城融合,产业和城建融合起来。组团发展、生态宜居。通过这样一个特色定位和这样一个布局,来使我们洛阳能够更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工,也是我们设想的现代田园生态城市这样一个目标。
【字幕:定位要实】
借助深厚文化底蕴,传承弘扬河洛文化,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主持人:把咱们洛阳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具体的抓手是什么呢?
毛万春:这个具体的抓手呢,概括起来,我们讲要打造“四张名片”,就是千年帝都,丝路起点,河洛之根。中原文化讲以河洛文化为代表,就是以洛阳为代表的这样一个河洛文化。所以台湾的很多人讲,他是河洛郎,那么他的祖根在洛阳。所以我们说要打造河洛之根。那么第四张名片就是牡丹花城了。
主持人: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就有龙门石窟管委会主任王永兴先生。我知道现在龙门石窟正在进行改扩建工程,按理说,龙门石窟已经有那么多年的历史,而且凡是到洛阳旅游的不可能不去龙门石窟。怎么会选择现在这个时间来进行改扩建呢?
王永兴:是这样的,这是我们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龙门石窟名气是有了,但是我们也发现,游客到龙门石窟旅游,停留的时间平均下来大概也就是五十七八分钟,不到一个小时。
主持人:都不到一个小时?
王永兴:对,时间很短。
(下转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