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静手里拿的就是省红十字会颁发给刘天的荣誉证书。 |
|
核心提示
近日,本报关注了伊川县16岁少年范英豪,因车祸不幸离世,他的父母捐献其器官,使3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的事情。(详情见本报2月18日和20日相关报道)
和这个充满大爱的家庭相似,有一位老人,他在生前便提交了遗体捐献申请,离世后,将遗体捐于医学研究机构。在传统观念里,老人们总是希望入土为安,可这位老人为何如此与众不同?20日,老人的妻子林静(化名),为我们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多年阅读思想开明,老夫妻萌发捐献遗体想法
20日下午,记者刚到林静住的小区——涧西区重庆路2号院,大老远就看到她迎了过来。这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今年已经74岁的她,精神矍铄,走起路来步履矫健。
老人住在一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小楼里,一进家门,最先看到的是一摞摞报纸和书籍。林静说,老伴儿刘天(化名)和自己学历都不高,工作后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两人相伴51年来,一直坚持阅读书籍和杂志,老伴儿离世后,她仍然订阅过去他们喜欢看的报刊。
也许是多年阅读的领悟,他们的思想一直很开明。2000年,林静和老伴儿看报纸时,看到一则关于人死后捐献遗体的消息,当时她就和老伴儿说,他们走后能不能也把遗体捐了。这个想法当时就得到了刘天的肯定。之后,他们又讨论过几次捐献遗体的想法。
2008年4月,刘天生病住院,他对林静提出如果自己不幸离世,想捐献遗体。两人商量后,林静开始准备捐献遗体的相关材料,经过几次奔波,申请终于获批了。此时,他们的孩子们对此事并不知情。
遗体捐献后,所有人向他的遗体深深鞠了一躬
2009年,刘天的病被确诊为恶性肿瘤。直到2011年7月离世,他从未改变过捐献遗体的想法。
但是,老人的儿女们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的儿子认为,传统观念应该是入土为安,尽管现在提倡火葬,但老人去世后也应该有个归宿,而且人言可畏,父亲这样做会惹来非议,让亲戚朋友们以为他们做儿女的不孝顺。后来,刘天和林静反复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捐献遗体的意义,最终孩子们选择尊重老人的决定。
林静记得,就在刘天离世的前10天,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恶化,整个人已经瘦成了一把骨头,腹部还有癌细胞形成的大片溃烂。心中不忍的林静又一次问他,遗体是否真的要捐。刘天强打着精神说,要捐,一定要捐!他要把身体留作医生对付癌症这个病魔的实验品,希望以后患这种病的人都能被治愈。
2011年7月22日,在老人弥留之际,儿女们齐聚在他的身旁,给他说着话,回顾他的一生,然后挨个最后一次深深拥抱生养自己的父亲。
在儿女们的簇拥下,75岁的刘天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林静与接收遗体的河南医学院取得联系。下午4时许,医学院的3名工作人员赶到医院。
在病房里,林静和医学院的工作人员完成了最后的捐献手续。工作人员把省红十字会颁发给刘天的捐献遗体荣誉证书交给她后,将遗体搬运到了他们的专用车上。
当时的一幕,让林静印象深刻,当刘天的遗体被搬运到车上后,在场的所有人深深地向他的遗体鞠了一躬。车门被关上的那一刻,林静的心里感觉空落落的,但想到完成了老伴儿的遗愿,她又感到很欣慰。
她说会像老伴儿那样,让儿女们把她的遗体捐献
林静说,从老伴儿病危到去世,再到其遗体被运走,她始终未流一滴眼泪。可是到了第二天,她又一次把饭菜摆上桌时,意识到朝夕相伴的人已经没了,再也不会有人和自己一起看报、吃饭了,当时她就大哭了一场。
后来,有人知道了老人捐献遗体的事,林静一家人也听到了一些议论和不解的声音。
但是,刘天的大女儿说,父亲已经离开大半年了,可她仍然觉得父亲只是远行了一样,毕竟父亲不是像一般人那样,火葬后变成了一堆灰白的粉末;更重要的,父亲做了一件高尚的事情,做儿女的一定要支持他。
最后,林静从柜子里取出一摞文件,小心翼翼地翻开其中一份捐献遗体志愿书,申请人是她自己,她抚摸着上面工整的笔迹说,她和老伴儿几乎同时提交了志愿书,她的这份是老伴儿当时为她填写的。
她又翻开一本证书,这是省红十字会颁发给刘天的荣誉证书,里面画着一棵挺拔的苍松。
林静说,当时她和老伴儿一起申请捐献遗体,现在老伴先走了,她遵照老伴儿的意思为他办理了后事,如果有一天自己走了,她也会嘱咐孩子们把她的遗体捐献出去,作为科研资料,让其他人能远离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