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1版:洛阳·面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海青青:写诗、放歌,无怨无悔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2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海青青:写诗、放歌,无怨无悔
□记者 程奇 文/图

海青青

  核心提示

  “早已付出了真情/却看不到结果/宛如昨夜小楼/醒来是一场梦/而我的青春年华/已化作血泪诗歌……”

  每当海青青唱起自己填词、谱曲的《一封爱的告白书》时,昔日的哀怨早已被平静取代。因为他知道,“诗人歌者”是自己一生无怨无悔的选择。

  1 “个体户诗人”,嘈杂闹市中的“咏叹者”

  海青青,回族,瀍河回族区塔东村人,原名海青善,笔名邙山诗客、尤素福·海青青。读中学时写作文,学生每写出优美的句子,老师都会画“红圈圈”,青青的作文,“红圈圈”尤其多,这也激发了他写作的欲望。

  高考时,痴迷小说、散文、诗歌创作的青青落榜了。遵循回族前辈做生意的传统,他来到西工小街卖起了布匹。几年后,他到关林市场做布匹批发,生意红火,一度还是关林的“花布大王”。

  尽管生意繁忙,青青仍坚持创作。最初几年,他还写过几部“大部头”的小说,但过于忙碌的生意,挤占了他太多的时间。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利用生意的间隙,开始创作诗歌,并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关林市场的很多商户还记得:嘈杂的市场上,海青青和顾客一番讨价还价完毕,马上从怀中拿出铅笔和皱巴巴的纸张,快速写上几句,然后又热情地招徕过往的客人;偶尔写出几个好句子,他会旁若无人地大声吟诵,过往行人闻之很是惊异……在关林市场上创作的诗歌,被收入海青青的诗集《梦里不知身是客》中,这些意境深远、朗朗上口的优美诗句,为他赢得了“个体户诗人”的美誉。但这些诗歌,却是他最不忍卒读的,每看到这些诗句,他就会想起凌晨出摊时的清冷、严冬酷暑里的煎熬和无休无止的讨价还价。

  2 趴在布堆上写成的诗歌,感动了《诗刊》副主编

  “青青,你现在还卖布吗?”前几天,《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打电话时,提起青青的诗《趴在布堆上写诗的人》,仍唏嘘不已。“把白天市场上的吵闹推去/把做生意用的剪子、尺子、计算器收起/不怕夏日酷热、生意疲倦/来了就用准备好的湿毛巾对付/在九平方米的下不去脚的仓库里/用布堆成一张桌面/你常常就这样趴在布堆上写诗/趴在布堆上与命运交谈……”

  露天出摊的青青,最盼望的就是下雨。“生意做疲倦的时候/我们就盼望着雨天/雨天我们就可以不出摊/雨天是我们的礼拜天。”(摘自海青青《雨天》)下雨天,青青可以暂时躲开喧嚣,安安静静趴在布堆上整理诗歌,这是他最幸福的事情。青青属于中国第一代“个体户诗人”,也是“新写实主义”诗人,他不但用笔记录了自己的生活,也见证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变迁。

  趴在布堆上写诗的海青青,在诗歌领域成就斐然:他先后在《诗刊》、《莽原》和台湾《秋水诗刊》、《创世纪诗刊》、《葡萄园诗刊》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500余首,诗集《梦里不知身是客》广受圈内人士好评。

  “在关林市场,边摆摊边写诗,你不怕别人笑话吗?”记者好奇地问。“没有人笑话我,在市场上我和商户们关系很好。即使脾气暴躁、常说脏话的商户,和我说话都很客气,对我非常尊重。”青青动情地说,“市场上的商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对诗人非常尊重。我认为,他们不是尊重我个人,而是敬畏文化。”

  3 优美的歌声,枯燥“生意经”中的“调味剂”

  20世纪90年代,为了做好布匹批发生意,青青来到浙江绍兴,每天上午到“中国轻纺城”批发货物,然后发往洛阳关林,其他时间比较清闲。这几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诗歌《拉车师傅》最打动人心:“货已装得山高/还嫌车子太小/人已大汗淋漓/还嫌汗流得不够/货还没给老板送去/心已想着下一次生意……”

  此外,青青依靠扎实的歌唱功底,频频参加当地电视台的歌手选秀。他填词、谱曲、演唱的《春水船》,受到绍兴电视台的青睐,电视台专门给他拍摄了单曲MTV。

  2003年,海青青离开关林市场,先是到洛阳八中附属中学当了两年生活老师,之后又开起了书店。“啊、啊、啊……”每天9时至11时生意比较清淡,海青青会根据美声、民族等标准唱法,一遍遍地练声,认真劲儿不亚于京剧演员“拉嗓子”。甜美的歌声,让青青赢得了不少演出机会。他频频参加市区各地公益演出和商业演出,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观众觉得新鲜,他也自得其乐。

  2006年,青青还专门拜师,跟着老师学习民族、美声唱法。作为回族歌手,青青创作了《清真寺》、《回回家》、《古尔邦节》等回族新民歌。“黄河旁/小村庄/清真寺是我童年的天堂/圆顶的高楼,沐浴的殿房/松影深处浮月光……”

  讴歌洛阳、咏唱牡丹,是海青青歌曲创作的另一主题。他创作的《河洛人家》、《欢迎你到洛阳来》、《美丽洛阳》、《盛世牡丹》等歌曲,受到音乐圈内人的肯定。“爹是泡桐树/娘是洋槐花/结出的是我们的宝贝疙瘩/喝的是黄河水/看的是牡丹花/千年的帝都啊/就是俺的家……”朴实无华的歌声中,真挚的乡情“浓得化不开”。

  多年来,青青在《广播歌选》、《青年歌声》、《大三峡歌坛》、《北方歌词》等杂志报纸上发表歌词、歌曲约百余首。歌曲《河洛人家》、《美丽人间》(《美丽洛阳》三部曲之一)曾在第九届、第八届全国歌曲、歌词作品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4 虽偶有怨言,但妻子一直坚定地支持他

  客观地讲,尽管海青青在诗歌、歌唱方面下了很大劲儿,吃了不少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心里清楚:当下诗歌逐渐“小众化”、音乐市场日趋商业化,自己很难成名成家。为此,海青青坦言,现在书店生意清淡,他为还未实现的梦想哭过、失眠过,也绝望过。

  好在海青青有一位贤内助。对他迷恋写诗、唱歌,妻子买改玲也偶有怨言:“诗,是你的另一位爱人,独享你的宠爱,我都有点儿吃醋了。”虽有时抱怨,但买改玲对丈夫的选择非常支持。夫妇俩在关林卖布匹时,遇到下雨天气,青青写诗,买改玲却忙个不停。青青在诗作《雨天》中说“妻子永远没有雨天/大堆小堆的衣裳正在期盼/沉重的日子总被妻子/洗得阳光灿烂”。离开关林市场后,买改玲照料孩子之外,还常主动照看书店,给青青挤出更多写诗、唱歌的时间……

  “咱是老百姓,不盼着成名成家,只要你天天乐呵呵的,我也知足。”妻子温存的抚慰,让青青倍感欣慰。迷茫之后,海青青没有向命运屈服,他认为:诗歌、音乐,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自己能亲近这些“尤物”,已是大幸,即使为此守寂寞,也无怨无悔。

  5 《牡丹园诗刊》,诗人们“相互取暖”的平台

  2006年底,海青青自费创办了个人刊物《牡丹园诗刊》,每季度一期,每年牡丹文化节时加出一期“花会特刊”;自己编辑、排版、复印,“发行量”只有300份左右;每“发行”一期,青青光印刷、邮费就“赔”1000多元,至今已办29期。《牡丹园诗刊》无论是排版还是印刷,都有点儿像“黑板报”,却是诗人们相互切磋、自娱自乐的平台。

  就连青青本人也没想到,这份简陋的诗刊,不但吸引了洛阳的诗友,竟然引起了国内外诗歌界同仁的高度关注:大陆著名诗人木斧、圣野、李小雨,台湾《葡萄园诗刊》主编台客、《创世纪诗刊》主编张默,新加坡著名诗人琹涵,都常常给《牡丹园诗刊》投稿。每次参加国内诗歌界同仁的诗会、诗歌朗诵会,《牡丹园诗刊》都受到诗友的高度关注。

  “办诗刊,是奉献的行业,热情久了会冷却,你的热情却始终很高。你办诗刊、写诗评那么内行,台湾同行都很敬佩啊!”台湾《秋水诗刊》主编、著名诗人、画家涂静怡女士在给青青的信中动情地说。“从经济角度,诗歌不养人,诗人注定清贫;但《牡丹园诗刊》却给日渐边缘化的诗友们,提供了相互取暖、相互切磋的小小平台,成了我诗歌梦的最佳载体。”海青青说,“‘诗人歌者’的道路,注定坎坷,但我沉浸其中,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