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6版:乐活·晚情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乐为历史作传的王凤申
忆50年前洛一高二三事
婆婆戒酒
晒父母老照片 忆当年难忘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2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桑榆晚情
乐为历史作传的王凤申
□见习记者 丁立 文/图
  前几天,记者见到了77岁高龄的王凤申和他厚厚的一摞书稿。这位背部微驼,看起来却很精神的老人,在他位于关林镇南王村的那间石棉瓦房子里,写下了数万字的历史小说。

  记忆力仍很不错的王凤申说,他自小就有历史情结,在他年幼的时候,会讲评书的伯父无意中完成了对他的启蒙教育。当伯父讲起薛仁贵东征、宋朝八贤王的故事时,街坊都会凑过来听,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王凤申总是有意地选择一些古典小说来读,他特别偏好这些曾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他不知道,少不更事的他,也即将作为平凡的个体,参与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并将影响他的人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年仅15岁还在读初中的王凤申瞒着父母应征入伍,成了武汉第四野战军通讯学校的一名学员。他渴望奔赴朝鲜战场,然而,毕业后的他在邮电部天津电报局做了四年的电报员。1956年,国家地质部成立,王凤申又来到太原地质部三局某大队工作,后来转赴西安,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文化教员。

  1961年,王凤申复员回到家乡,此后的50余年里,他在这里娶妻、生子,完成了人生的种种重大仪式。在每日的劳作之余,他没有丢下在担任文化教员时就坚持写作的笔。

  2005年,王凤申的妻子患脑出血,偏瘫在床,从此,王凤申背负起照顾病妻的重担,七年如一日。

  对于王凤申来说,也许,2012年2月20日和7年前的2月20日没有什么大不同,当太阳从村东边升起,他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洗漱之后看看新闻。很快就到了吃早饭的时间,这时,他给床上的老伴儿擦一把脸,把被子卷起来,摊平,将围布、硬纸盒放上去,然后把做好的饭端到上面,招呼老伴儿吃饭。饭后,他时常翻看《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如果一定要说2012年2月20日这一天与往日有所不同,就是他把偏瘫的老伴儿推到户外,晒晒太阳,顺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王凤申告诉记者,他写小说纯属偶然。一次,爱好书法的他,看到明朝文征明撰写的行书体《滕王阁序》,便萌生了把有关《滕王阁序》的故事变成小说的念头。穿越千年的历史云烟,如何去理解《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这位富有才情且命运多舛的文人?王凤申查找历史资料,颇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完成了手头这部9000多字的小说《史诗演义》。随后,他在另一部2000字的小说中开始诠释冯唐(西汉大臣)其人其事。王凤申的写作计划中甚至包括讲述贾谊、汉文帝等名人、帝王的故事,借以阐述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

  “我对家乡有感情,现在,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村里群众都得到了实惠,我们两口子也享受着低保,我现在还享受到了老复员军人的优抚敬老补助,我很感恩。但是,我周围的人对中国历史了解得少,我为这些古人作传,是想做一点儿文化普及。”王凤申说,“如果条件允许,我还准备给自己写本传记。”

  当这位七旬老人拿起笔,书写王勃的故事,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他其实是在以一颗不老的心,书写自己仍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愿?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