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8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掷地有声
新的时代仍然需要“雷锋”
还有多少啼血的“杜鹃”?
“楼攀攀”,攀的是什么心
欢迎投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2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今日视点
新的时代仍然需要“雷锋”
□晶保
  人们学雷锋,不是因为雷锋的偶像性,而是因为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真实的道德回归。雷锋作为一个偶像或许在远去,但作为一种精神代名词还将长存。

  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已延续近50年。雷锋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的,是几代人的童年、青年、中年甚至晚年故事。

  在今年的3月5日即将来临之际,人们又在追寻真正的雷锋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有媒体指出,当年的雷锋其实也有青年人对时尚的追求。

  毫无疑问,雷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位难得的偶像人物。他“活着”的时间之长,精神感召范围之广,名字之熟稔,在新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可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小人物”,一位偶像化的偶像。

  从根本上说,雷锋精神的形成,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重新塑造的需求。雷锋只是恭逢其时的一个典型人物。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路径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并行,道德精神常常遭遇否定,民族经历了大悲大喜,大落大起。道德标准和基本人性都遭遇过重大挑战。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建设年代,雷锋精神的价值回归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养分。

  而雷锋精神的本质,今天其实也有很多人谈起,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扶助道德。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扶助道德可以解释为传统文化、社会规范,也可以解释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于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是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综合写照。这一点既有历史性,也有时代性。

  还原雷锋的形象,其实是还原了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偶像人物,也解答了这些年来社会各界对雷锋产生的一些疑问。真实还原有时会消除偶像的光环,但有时会令偶像更加真实。这使得今天,雷锋所产生的力量,在大多数人的身上不是一种偶像化的延伸,而是如何检视自己扶危助困的一种力量。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矛盾,直接指向了雷锋精神的对立面,比如扶老者遭遇诬陷,小悦悦遇难无人伸手等。这种失德的焦虑,已经和雷锋的偶像性无关,而和基本的人性相关。如果没有一种道德坚守,我们有可能遭遇更多的“官司”、面对更多的纠结、不敢伸手或者不愿伸手。这个时候与其说我们需要雷锋,不如说我们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因此,即便人们所读到的雷锋,可能有不同特质,但数十年来彰显的雷锋精神的本质,和今天“雷锋传人”的真情,是一致的。人们学雷锋,不是因为雷锋的偶像性,而是因为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真实的道德回归。雷锋作为一个偶像或许在远去,但作为一种精神代名词还将长存。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