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铮 赵晓辉 赵颖
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和相关政策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同样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曾全力以赴“保增长”,如今却强调“稳增长”。一字之差,蕴含着怎样的差别,宏观经济领域的代表、委员和专家给予了解析。
方向性不同
【观点】
“作为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保增长’是全力向上‘托’的,必然是刺激性的;而‘稳增长’是努力使经济增速‘走平’,相对偏向中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
【分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认为,“保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初期,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急剧下滑的态势下,为缓解冲击而出台的应对之策。如今,激烈的动荡已经过去,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却更加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并存,经济增长需要稳定,物价也需要稳定,“稳增长”是自然的选择。
协调性不同
【观点】
“中国经济经历了‘V’形反弹和物价较快上涨后,不再需要大力度的刺激计划,而要注意使经济进入更加稳定、内生、自主的增长,为长远的发展打好基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
【分析】
在杨子强代表看来,与“保增长”时出重拳、下猛药相比,如今的“稳增长”宽严相济,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搭配,在保持大方向稳定的同时,突出了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政策重心不同
【观点】
“‘保增长’是在特殊情况下把速度作为重点,先稳住阵脚再说。现在阵脚稳住了,局势却很复杂,自然会把政策重心转向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
【分析】
“这时候的‘稳’,一方面有防止经济增长‘失速’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有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导向,为结构调整留空间。”杨子强代表强调。
代表、委员们认为,从今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可以看出,“稳”是基础,“进”是目标,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力求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新的发展阶段塑造中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