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信,慈善事业在经历一次次检验和锤炼后,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和参与下,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2011年,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发展空前关注。
对于公开透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等热点话题,民政部作何回应?记者近日专访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
现代慈善事业走过30年历程
记者:请您介绍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现状和特点?
李立国: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以社会组织活动为特点的现代慈善事业刚刚走过30年历程,总体上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近46万个,组织实施了数以万计的项目,慈善捐赠规模也逐年扩大。
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李立国: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根据《20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0年由于重大自然灾害较多,社会捐赠继2008年后再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32亿元,但这个数字仅占同年我国GDP的0.26%。而灾害发生状况相对正常的2009年,这一数字就更低了,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左右的水平,也大大低于巴西(0.5%)、印度(0.3%)等国。
更应看到的是,我国在全社会慈善意识培养、慈善法规政策制定、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慈善主体培育发展、慈善事业监督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公开透明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立足之本
记者:去年以来,社会和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发起了“问责风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李立国:社会关注慈善事业是好事,有利于推动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透明度、增强服务能力,从长远看能更好地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同时,人们也基本认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慈善组织的运作是规范有序和公开透明的。
我坚信,慈善事业在经历一次次检验和锤炼后,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和参与下,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记者:制约慈善走向公开透明的因素有哪些?公信力和公开透明之间的关系怎样?要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政府、慈善组织、公民分别应该做哪些努力?
李立国:公开透明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立足之本,犹如水之于鱼。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已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正在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制约慈善组织普遍实现公开透明主要有思想认识、方法和能力等三方面问题,这也是下一步政府、慈善组织和公众的努力方向。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慈善组织直接登记
记者:据媒体报道,目前在北京、广东等地已经开始实行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的政策。这是不是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李立国:当前,民政部正在推广广东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监管。
“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形式阐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现在,民政部正在配合国务院法制办按此修订相关行政法规,以便进一步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强自律管理,规范行为,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