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最后谁都不想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3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走近考古 触摸文明”系列报道
昨日,首批10名志愿者走进考古现场,体验考古发掘工作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最后谁都不想走
□记者 李燕锋/文 张晓理/图
  “组团”近距离了解考古人员现场工作,大家瞧得仔细,听得认真。
  趁着离得近,这次可得多拍几张。
  看看,这就叫全身心投入。
  没想到,这洛阳铲可不是谁都能用好的。
  核心提示

  昨日,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本报开展的“走近考古 触摸文明”大型公众考古系列体验活动开启第一个篇章——古墓壁画之旅。首批10名考古志愿者及部分网友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来到新区一考古发掘工地,聆听专家讲述考古知识,实地参观并“参与”古代壁画墓的发掘过程,同时到市古代艺术博物馆观看墓葬壁画修复过程,度过了充实的一天。

  【激动】

  有人一宿没睡着

  有人请假坐火车赶来

  昨日一早,离规定的集合时间还差10分钟时,24岁的王一星便和母亲来到了市文物管理局门口。“太激动了,没想到你们还记得我,我激动得一夜没睡着!”王一星一脸兴奋地说。

  关心我们这次活动的读者也会有印象,王一星其实并不在首批考古志愿者的名单中。只是在我们举行的面试活动中,她的母亲用执著感动了我们。在确定体验活动的第一站为新区壁画墓发掘现场后,我们决定邀请她一起来参与。

  其实,接到通知的志愿者们,心情都和王一星一样。

  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护士侯军,14日18时许从三亚休假回来后还上了个夜班。为了参加活动,她从单位匆匆忙忙赶来,“脸都没顾上洗”。

  王鑫,郑州铁路局洛阳铁路办事处职工,14日中午在我们的志愿者QQ群里听说还有个空缺名额,急忙报名,然后向领导请假,坐着火车赶回洛阳。

  8时40分,10名志愿者外加热心网友“SMX0207”、“老铁”,一同怀着激动的心情出发了。

  【兴奋】

  一起穿越时空,欣赏墓葬壁画

  本次活动的目的地为新区一处建筑工地。刚到考古现场,零零星星的小雨便飘落下来。虽然有点冷,但大家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赵晓军博士介绍,1个多月前进驻该工地后,考古工作者共在这里勘探出各种墓葬70多座,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就是这次实地参观的两座壁画墓:其中一座的壁画已经基本清理出来,技术人员正在对壁画进行临摹、处理;另一座还在发掘中,壁画还未完全露出地面。

  首先进行的项目是参观展板。在赵晓军进行讲解时,一些人甚至拿出了笔记本。一名热心网友则在微博上对这次活动进行了“直播”,引来不少网友的回应。

  第二项内容是参观正在发掘的墓葬。人群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里面会有棺椁吗?”“会看到尸体吗?”“是不是像电视上演的要小心翼翼地揭开棺盖啊?”“里面会有啥宝物?”

  看到有些志愿者拿出自带的口罩,现场发掘人员顾学军笑着说:“真正的考古发掘现场跟你们想象的可是不大一样的!”

  顾学军说,这个墓葬初步判断为晚唐时期,整个墓葬长约20米,由斜坡式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几部分组成。经勘探,考古人员发现墓道上保留有绘在白灰上的壁画,保存状况良好,决定先将这些壁画清理出来。

  “目前壁画已经基本清理完了,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墓道东边画着一只卧犬,卧犬后面绘的是青龙,之后是守门吏;西边是一只立犬,立犬之后绘的是白虎,之后也是守门吏。青龙、白虎属于四神,代表着墓主人的升仙思想;至于最前面的两只狗,是首次在洛阳地区的墓葬壁画中发现的,其代表着什么还有待研究。但从画面上看,这两只狗个头高、腿长,很像西域的猎犬。”顾学军很耐心地向大家讲述这些壁画的内容。

  听罢介绍,大家纷纷凑到跟前,仔细观看,并在经过现场考古人员的同意后,拿出手机或相机“咔嚓”起来。

  【紧张】 “玩转”考古工具,可没那么容易

  欣赏完壁画后,本次活动进入体验环节——用洛阳铲钻探。

  “一手把方向,一手用力,利用重力钻孔。孔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大。”考古专家边介绍,边拿出一把足有2米多长的铁质洛阳铲。

  只见第一个进行尝试的网友,拿起洛阳铲使劲往地下一戳,便打算轻松地将其拔出来。没想到他费了老大劲儿,才把洛阳铲“拽”出来,铲夹上还只带了一点点土。“用起来还怪费劲儿呢!看来这考古不光有技术,还得有体力!”他笑着说。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不少人都尝试起来。可是,大家似乎都有些紧张,表现大多不太理想。

  “我们也是练了很长时间才掌握到方法的!”顾学军笑着鼓励大家。

  放下洛阳铲,大家又来到不足百米外的另一个墓葬。在这里,工作人员安排大家用小铲刀清理墓道。

  这次,第一个举手要求尝试的是侯军。只见她小心翼翼地下到墓道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拿起小铲子开始清理墓道上的土。

  “现在墓道还没到边……你瞧,土色是不一样的!要小心用力:用力大了,戳得太深,可能就会带掉墓道边上的土;用力小了,不起作用……”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侯军很小心地开始清理。

  一番体验下来,侯军兴奋不已:“太紧张了,太刺激了,手都有点哆嗦了,生怕一不小心把唐代的土给清理掉了!”

  【感慨】 看壁画修复,了解考古人员的不易

  实地参观完发掘现场后,昨日下午,我们又带领志愿者们来到了市古代艺术博物馆,走近整体复原的一些古代墓葬,并参观开馆不久的河南壁画馆。

  随后,大家又来到该馆的壁画修复室。只见五六名工作人员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小心翼翼地修复从一些墓室内揭取回来的壁画。

  看到一些壁画已经支离破碎,大家都很奇怪:这样的壁画到底该怎么修复呢?它们又是怎么揭取回来的呢?

  市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徐禅菲介绍说,在揭取壁画时,如果壁画下没有地仗层或地仗层极薄,壁画无法揭取,就连支撑体带壁画一块儿取下;如果壁画下存在一定厚度的地仗层,可从地仗层处揭取壁画。

  徐禅菲还告诉大家,修复墓葬壁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由于一些壁画破损严重,工作人员除了对其进行正常的修复保护外,还要按照壁画原有的状态,同时结合自己对壁画线条、纹路的分析,在电脑上绘制出复原图,与原始壁画比对着进行修复。因此,每修复一组壁画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长的需要1年多,短的也需要三四个月。

  听完介绍,大家纷纷感慨文物工作者工作的不易。一些热心的志愿者更是被这样的工作深深地吸引,询问能不能学习如何修复壁画,好在节假日“过来帮帮忙”。

  昨日16时30分,一天的体验活动圆满结束。走出市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大门,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依依不舍的表情。志愿者段延青说:“这次,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辛苦和光荣。作为洛阳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名词解释

  地仗层

  又叫基础层、灰泥层、泥层,即壁画表层下方由澄板土(一种粒度很细、杂质极少的沉积黏土,通常颗粒直径为0.001毫米至0.005毫米)、沙子、棉花、麻刀、碎麦秸、胶、矾、蛋清等调和而成的类似于石膏板的结构,厚度1厘米至2毫米,表面多刷有白灰泥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