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我市迎来了一场久违的春雨,在周王城广场,市工商部门和市消费者协会联合举办了宣传及现场咨询活动。我市不少保险公司也参与其中,现场接受投诉、咨询。尽管现场的投诉明显少于往年,但结合“保险在线”接受的读者反映,老人“被保险”处理起来仍很棘手。
那小姑娘一声“姨”把她喊晕了
2010年,58岁的陈女士去中州路某银行存款,大堂内一个小姑娘笑呵呵地上来扶住她,甜甜地喊了一声“姨”。
陈女士说:“我一下就感觉见到了自己的亲闺女。”那小姑娘说,现在市场行情不好,建议她购买有稳定收益的分红险。
陈女士描述了被“闺女”“忽悠”的经过,“当时她告诉我,总共交5年保费,每年1万元,缴完后每年有稳定分红,放得越久收益越高。我当时反复向那小姑娘确认交满5年后是否可以自由支取并拿回本金,她的回答非常肯定。现在才知道,买满5年后取钱竟属于提前退保”。
其实,该款分红保险写得很明白 “交费5年保险期10年”。简单说就是交5年的钱,保障10年。如果5年后要支取则属于退保,要根据保单的现金价值进行核算退给投保人。把基本保额的现金价值、累计红利保额的现金价值和红利终结加起来也不够本金。
老年人更脆弱更经不起折腾
今年28岁的刘女士,专门从新加坡回来处理她母亲购买的两份保险。
据介绍,她58岁的母亲是2011年2月到南昌路一家银行存款时,被“忽悠”着买了两份保险,一份是趸交的5年期15万元,一份是每年交1万元的10年期。
当时她母亲也分不清哪些是银行工作人员,哪些是保险公司业务员,他们的着装基本一样,都说“这种理财产品利息高”。等她母亲走出银行时,才被塞了一个信封,里面是“保险合同”。
“在新加坡也有保险营销,但要正规得多,咱这里简直就是骗。”刘女士十分气愤。
“我在保险公司处理母亲这事时,听说以后保险公司许多产品还要通过银行销售。这让人很担忧。”她希望借助媒体呼吁对老年人千万不能“忽悠”,他们金融理财知识欠缺,辨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极易被误导。
读者侯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许多老年人的钱是省出来的,用来养老的,或者是想留给儿孙的,一旦有一丁点儿损失,他们很容易“暗气暗憋”、“经不起折腾”,甚至走极端。“别‘忽悠’陌生的‘叔叔’‘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