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3版:洛阳·面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曾经在反反复复中徘徊
才明白平平淡淡是最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3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四十年前的一次冲动,让“上山下乡”的他误入歧途,人生的黄金时间都在铁窗中度过;时至今日出狱,这位“知青”的新生活很简单,但他很知足——
曾经在反反复复中徘徊
才明白平平淡淡是最真
□见习记者 王妍 记者 程奇 文/图
  核心提示

  派出所地下室的档案室里,40年前的户籍资料在尘土飞扬中找了出来…… “刘迎宪,住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栖霞宫村14号院46号,为我派出所管辖居民,特此证明。”这份户籍证明,让刘迎宪成为目前仍在安乐镇“插队”的上海知青。从1974年正式“插队”到安乐公社栖霞宫大队,到多次犯罪入狱,再到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回首近40年的风风雨雨,刘迎宪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也透露出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1【一颗红心】 他选择“上山下乡”

  1954年9月20日,在上海市卢湾区建国东路164弄3号院里,一对孪生男婴呱呱落地,俩人的名字富有时代色彩:大的叫刘迎宪,小的叫刘迎选。这是一对在苦难中出生的遗腹子,他们出生前三个月,父亲因病离世。他们出生八个月后,母亲也撒手人寰。随后,弟弟刘迎选被送人,刘迎宪则幸运地留在了姐姐家里。

  在清苦的生活中,刘迎宪慢慢长大,他学习成绩不错,思想也很活跃。1971年,刘迎宪所在学校组织“下乡”,他热血沸腾。而当时在洛阳当文艺兵的哥哥并不同意他“下乡”,因此将他的户口调到了洛阳。当年5月1日,17岁的刘迎宪背着绿色帆布包抵达洛阳。

  一开始,刘迎宪很不适应洛阳的生活。吃“二米饭”(大米和高粱米两掺)时,刘迎宪每次都一粒粒将大米粒挑出来吃,将高粱米撇在一旁。哥哥每次都大声训他:“别挑了,这儿不是上海,以后必须得适应洛阳。”

  “何不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广阔天地去。”有了这样的想法, 1974年4月28日,刘迎宪瞒着哥哥,偷偷办理了“上山下乡”的手续,到安乐公社栖霞宫大队当知青。当时,村里没有一条柏油路,村民住土坯房,睡土炕。在隔壁老乡的指导下,刘迎宪割麦、扬场、拉磨、犁地……磨得两手血疱,每天最多挣10个工分。

  刘迎宪在村民眼中是个“上海洋娃子”:不吃馍,光吃米饭,每次发麦子都和别人换大米;早上起床,端个茶缸刷牙;晚上别人倒头就睡,他还要打盆水洗洗脸、洗洗脚才入睡。栖霞宫村的村民,对刘迎宪等知青都很关照,每次他到老乡家里夹热煤、借农具,大家都很帮忙。

  2【一次冲动】 他的人生偏离轨迹

  如果刘迎宪就这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分守己,也许他过几年就能重返上海。但遗憾的是,他的知青轨迹却因一次冲动发生偏离。

  1975年9月,在部队工作的哥哥送给刘迎宪一套军装。乡亲们非常羡慕,刘迎宪也如获至宝,小心珍藏。一天,同村知青徐某找到刘迎宪,称要借军装去照相,刘迎宪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徐某辩称照相时遭人举报,军装被没收了。

  刘迎宪非常心疼。同屋知青冯某提醒说:徐某肯定“黑”了你的军装,藏起来了,不信你去检查检查他的箱子。血气方刚的刘迎宪和几个朋友前去理论。一番口角后,刘迎宪和朋友们大打出手,徐某被打成重伤,险些丢了性命。刘迎宪因此被判处劳动教养一年。

  在劳教所,刘迎宪和几个惯偷关在一起,因为年轻,他开始羡慕小偷的“无本买卖”。他从劳教所出来后,没人愿意和他交往,走到哪里都遭遇异样的目光。

  刘迎宪索性搬出了村子,和劳教时认识的一帮“哥们儿”整日厮混,以偷盗为生。因为盗窃,他6次被劳教、判刑,偷盗、入狱、再偷、再入狱……恶性循环,在罪恶的泥淖里越陷越深,一次次错过了回头的机会。1998年,他因入室盗窃、抢劫等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

  3【一副快板儿】 他重拾生活的信心

  直到牢门紧锁的那一刻,刘迎宪才意识到:这些年,自己过的是怎样的糊涂生活!他的斑斑劣迹让哥哥特别失望,哥哥迁居西安后,再也不和这个弟弟来往了。

  坐牢的十几年,没有一位亲人去看望他。每到接见日,别人热情洋溢地和家属团聚,刘迎宪只能独守牢房,倍感凄凉。他每日像个行尸走肉,机械地重复着枯燥的劳动,看不到一丝希望。

  一次狱中文艺表演,一名狱友熟练地表演快板儿,上下翻飞的竹板、抑扬顿挫的道白和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刘迎宪眼前一亮。他当即拜师,学习快板、相声。

  刘迎宪非常用心地学说快板儿。他找来几片竹板,钻孔后用毛线穿起来,没事儿就拿在手里练习。每次看电视或看文艺表演,他都在台下仔细琢磨表演者的“手眼身法步”,晚上一个人反复练习。狱中生活漫长枯燥,他便靠编快板儿、写相声打发时间,常常一写就是一厚本,并反复琢磨、修改。

  一次联欢晚会上,刘迎宪自告奋勇表演了自己创作的快板儿《王大娘探亲》。 “桥东有位王大娘,独养儿子叫小强,小强因盗窃判刑入了狱,送到了监狱劳改工厂。这一天,王大娘高兴忙赶路,去看望儿子王小强。大娘高兴走得快,迎面碰上了队长大老张……”这段以家属探监、感化服刑者为题材的快板儿,刘迎宪一人分饰几角,将王大娘、王小强、监狱长的对话模仿得惟妙惟肖,感人至深。台下掌声雷动,观众纷纷吆喝:“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从此,刘迎宪在曲艺创作上越来越投入,多次在监狱文艺表演中获得一等奖。2008年,他创作的快板儿《赞奥运》,代表监狱在某市政府门前广场参加文艺汇演。面对数千观众,刘迎宪毫不怯场地打响了快板儿,赢得了观众和有关部门的赞扬。

  “那种成功的喜悦感、成就感,让我觉得我还是有价值的!”刘迎宪说。

  十几年的狱中生活,刘迎宪已记不清自己创作表演了多少快板儿,单竹板就打烂了三四副。后来,他又学习相声、小品的创作与表演,成了监狱的“文艺骨干”,多次获得减刑。

  4【一双双援手】 他开始新的生活

  2011年12月25日,河南省第二监狱。“咣当”一声,铁门开启,监狱里走出一个瘦瘦的身影。14年零4个月的监狱生活,让刘迎宪迷茫、迟疑,他甚至表示,不想出狱,就想在监狱呆着。

  “没事,只要你不犯法,在社会上都会有碗饭吃。”监狱长宽慰他。

  出狱后,刘迎宪14年前入狱时穿的衣服已经不能再穿了,监狱长和狱警们就从家里给他拿来保暖衣物:羽绒服、羊毛衫、毛裤、皮靴……里里外外置备齐全,还给他500元生活费。

  “几十年来,就那么瞎胡混,连第一代身份证也没办过。”刘迎宪说,他回到洛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的户籍,办理身份证。40年来沧桑巨变,当年入户的“胜利路派出所”成了王城路派出所;插队时的安乐派出所虽然还在,但30多年前的资料,谁也不能保证查到。

  看到一大早还没吃饭就赶过来的刘迎宪,王城路派出所一位宁警官拿出自己的早餐让他先垫垫肚子,自己在档案室里一找就是一上午;安乐派出所的赵警官,除夕夜钻进地下档案室帮他找资料,等拿着他的个人资料从地下室出来时,头上、身上到处都是蜘蛛网和灰尘……

  在洛阳辗转多日,刘迎宪仅有的500元很快花完了。身无分文的他,从东花坛步行到谷水西,又从谷水西走到东花坛,却没一个地方可以投靠。

  饿得头晕眼花时,他内心也挣扎过,也曾想过重走邪路,可想起出狱时监狱长的叮咛,想起帮助他的人们,良知终于战胜了邪恶。他把自己的帽子和手套押在饭馆里,换了一碗面。很快,几位民警和热心市民援助了他几百元钱,钱虽不多,却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刘迎宪衣服内侧的口袋里有个香烟盒,里面放的不是香烟,是他如今最珍视的几样东西:一张户籍证明,一张居民身份证领取凭证。(如图)“这些东西来得不容易,我怕弄丢,所以天天揣在怀里。”刘迎宪说。

  现在,刘迎宪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在伊滨区一个建筑工地上做杂工,每天80元的工资已够他维持基本生活。说起现在的生活,刘迎宪很知足,他说:“在这里,靠自己的劳动吃饭,心里踏实,晚上睡得也安稳。我会记住大伙儿对我的照顾,好好过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