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南枫叶国际学校等三所国际学校落户洛阳,很多家长将之称为“洋”学校。“洋”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什么?课程模式怎样设置?受中国传统教育熏陶成长起来的本土学生能否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
我们从26日“中外基础教育的差异与优势互补·洛阳枫叶教育论坛”上找找答案。
设置课程先看授课对象
中国枫叶教育集团评估办主任许胜贵说,决定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生源质量等。而这些因素必须通过课程发挥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课程管理,课程决定质量,要通过课程要质量。
设置课程管理者先要解决“谁接受课程”、“接受哪些课程”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国际学校必须考虑的。比如,枫叶国际学校确定接受课程的对象是小学生后,就会根据让小学生终身受益的目标设置三级课程。
一是国家课程,即国家规定的课程。
二是学校课程,比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设置击剑课、网球课、英语戏剧课等。中国传统的课程教学延伸问题一直解决不好,其核心问题就是活动设置太形式化,参与者比较被动。不过,目前很多学校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努力改进。
三是学校文化课程,包括师生的精神风貌、校风学风建设、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等。
课程设置后,需要在实践中科学应用,以取得良好效果。
1+1+1﹥3
洛阳的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设置也有自己的看法。洛一高校长张欣说,中国是典型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做到了极致。虽然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但是均不完美。他认为,中西方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实现这两种模式和第三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第三种模式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如果仅选择其中一种模式,放弃其他两种模式,都不能达到课程模式构建和管理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怎样达到课程模式构建和管理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张欣认为,要通过通联全国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家本课程,通融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采取学中练、练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这样1+1+1就能大于3。
交流互补是趋势
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根据授课对象——学生而设置,这与洛阳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设置构想不谋而合。
“中西方教育模式交流互补是一大趋势。”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经权说,“中国传统教育主要是培养政治型人才,如今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模式,今后,我们将拥有发展更加全面的人才。”
市实验中学校长刘桂宾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规范、严谨,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家庭教育相对滞后。现在,孩子接受了中西方优势互补的教育,家长也要跟上来,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早日帮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兴趣。中国的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在“洋”学校可以接受中西方优势互补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相信普通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家长的教育方法也会越来越中西方优势互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