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读物虽然琳琅满目,但挑本合适的还真困难。 (据中新网) |
|
□据 《上海青年报》
核心提示
原本准备在六一期间火爆一回的各大书店童书专柜,正在遭遇吸引不到孩子的尴尬。原因是在很多孩子眼里,专柜里的很多童书是“想把我们当小孩子哄”,幼稚程度还停留在20年前的阶段。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基本了解,童书作者的写作与在庞大信息量中长大的当今孩子的心智存在不小落差。其结果是,“无书可读”的孩子被过早地推向成人图书世界。
▲▲▲【童书“扮嫩”】 “真的想把我们当小孩子哄啊?”
只有11岁的龚文涛正在书店里的成人文学区津津有味地看一本《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他准备在这里为自己挑一本书,作为六一礼物。龚文涛说,他“很久”没去少儿类图书专柜了,“那些书太幼稚!”
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在上海各大书店探访发现除了一些正在上或还没上幼儿园的幼儿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光顾童书专柜,很少看到10岁以上的孩子来买儿童图书。
“真的想把我们当小孩子哄啊?”上小学二年级的郑聪小朋友已经认识很多字了,自认为是个小大人,但他拿着一本儿童小说《鲸歌悠扬》给记者看,说:“书里的男主人公叫陶淘,他有一个异性朋友叫米香香,陶淘竟然觉得米香香这个名字很好听,‘米香香、米香香,为她取名字的人肯定比诸葛亮还聪明’。有这么傻的父母吗?会取这样的名字!我一看就知道是编的,在哄人!”
被孩子认为“在哄人”的书在童书专柜上比比皆是。有一本书叫《小朋友,上学啦》,讲一个小孩子第一天上学,因为想妈妈竟然在课堂上号啕大哭起来。书里还有,这个小孩子穿上校服感到很新鲜,不知道“班主任”是干什么的等情节。“这可能吗?我们第一天上学的时候,怎么没人想妈妈想得哭啊?校服这么难看,谁稀罕!”郑聪对记者说。
不仅内容“扮嫩”,一些儿童图书的语言也幼稚至极。记者在探访中还发现,这些儿童图书的作者为了表现“儿童化”,动辄就是“哦”、“耶”、“哇噻”。这种“扮嫩”显然遭到了看《哈利·波特》、《暮光之城》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的反感。上海博库书城企划经理朱兵告诉记者,就儿童图书市场来说,还是“四大名著”以及郑渊洁和杨红樱的书卖得最好,“那些故作幼稚的童书,还有一些幼稚绘本书,卖得很差”。
▲▲▲【业内反思】 不能将现在的孩子当成20年前的孩子
在过去几年中,有关童书“成人化”趋势的讨论很火爆,业内对一些童书宣扬的色情、暴力和恐怖大加挞伐。上海儿童文学家殷健灵不久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则表示,童书其实更严重的是“幼稚化”趋势。有的童书作者一下笔还是“小猫小狗”一类,语言上也故意拿腔拿调,蹩脚地学小孩子说话。
龚文涛小朋友告诉记者,他刚读小学时就看过《哈利·波特》,对“魔法”、“巫师”谙熟于心,网上也会看一些奇幻类小说,已经领教了人的想象力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如果童书还是一味地“想妈妈想得哭了”,那么龚文涛肯定是不感兴趣的。“我觉得,现在很多给孩子写书的作家根本不了解我们到底想看什么。”他说。
的确,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思想落伍,并不掌握在庞大信息量中长大的这一代孩子的心智究竟成长到了哪一步。有的儿童小说其实还停留在给20世纪80年代的孩子看的阶段,与当今孩子的审美和兴趣存在很大落差。
上海作协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表示,儿童文学“幼稚化”其实还与孩子的课业负担有关。“按照国际上的说法,儿童文学适合1岁~18岁的人看。你说的那些‘幼稚’的儿童文学,其实都是给学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看的。而真正适合小学高年级乃至初中、高中生读的儿童文学,创作上确实非常薄弱。”秦文君说。
▲▲▲【后果严重】 孩子被过早地推向成人图书世界
因为在满目“幼稚”的童书专柜里找不到想看的书,像龚文涛和郑聪这些孩子,如果要看书,便只能向成人书柜求索。孩子被过早地推向成人图书世界,后果令人担忧。
比如龚文涛,这个11岁的孩子谈吐之间给人一种早熟的感觉。记者问他《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能不能看得懂,他眉毛一扬,说:“书里的‘那些年’不就是我的现在吗?多看看这些书,才不至于将来感到遗憾。”其老练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秦文君告诉记者,书店里的童书专柜要想把孩子留住,最紧迫的问题是儿童文学作者必须创作出适合当今孩子阅读的书。这个“适合”并非一味赶时髦,将成人世界中的很多时尚的东西都写进去,但也并非停滞不前,还在写很幼稚的东西。
秦文君强调,儿童文学形式上可以适应当今孩子的阅读兴趣,但儿童文学核心的东西不需要改变,“那就是关注人心,关注美好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品50年后依然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