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0年间,浙江义乌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周晓丽收治900余名智障儿,并创办脑瘫康复部和育智教育中心,以慈母般的爱心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脑瘫、智力残疾的儿童。(见本报昨日B05版报道)
看了太多关于富二代负面行为的报道,这样的新闻让人格外感到温暖。但不可否认的是,帮助残障儿童的好人好事不胜枚举,周晓丽之所以如此受瞩目,与她身上的一个“标签”——“富二代”关系很大。
在公众的印象中,“富二代”这个词,似乎总是与纨绔子弟、仗势欺人,或者是炫富、醉驾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而大家从周晓丽身上看到的,则是爱心、责任、奉献……
平心而论,在社会生活中,“驾车撞人”肯定不算是新鲜事。问题在于,如果你骑着三轮车或开着二手旧车撞了人,基本是不会“出名”的;如果你开的是奔驰、宝马,事故的影响就不一样了;如果你开的是法拉利、兰博基尼,众人的口诛笔伐基本是跑不掉的。然而转念一想,富人中,富二代中,没有勤奋质朴、敢于担当的优秀人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必要审视一下,部分人在看待包括富二代在内的社会特定人群时的一种“贴标签思维”。
看到特定人群陷入矛盾纠纷时,这种思维常会给出一种武断的判断,并使人不加思索地发出诘难:你肯定有问题,至少身上带着“原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怪你怪你就怪你。这种“贴标签思维”我们并不陌生,十年浩劫是它大行其道的时候。可怕的是,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一旦扩散,极易导致公众在判断时产生偏差。
就富二代这个群体而言,我们都知道,富家子弟里有好孩子,贫寒人家也会出逆子。对富二代的诘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对当下财富伦理的不信任、不认可,使得“为富不仁”成为思考的基本点。我们常说,当代人有焦躁、暴躁、急躁的“三躁症”,对思考、评价一件事极度缺乏耐心。如任由这种浮躁情绪蔓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将停留在表面,将总是在管窥一物后便下结论,然后用自以为省时省事的“归纳法”,对所见之事、所识之人贴标签分类。而当一个人习惯这种思维方式、判断方式后,他自己也会陷入可怕的简单化、标签化漩涡,这种先入为主的价值独断的弊端也会越来越明显。
在改革深入推进、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价值重建是一个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的过程。去除“贴标签思维”,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国民心态,有利于弥合社会裂痕,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