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随处可见洛阳名士先贤的影子。后人有心重拾遗风,设立诸多文化标志——虽说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堪称精品,但亦不无遗憾。
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园了,展馆内设施齐备,可参观遗址,可欣赏3D影片,令观者“梦回大唐”。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明堂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景点,起到了宣传洛阳的作用。然而,明堂的宣传片中有这么一句解说词:“大诗人杜牧有诗:‘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宣传片引用此诗的目的,是介绍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问题在于,该诗的作者并不是杜牧,而是皮日休。参观明堂者众,其中自然有熟稔古诗文者。倘若他们从宣传片中听出了问题,难免会有“文化景区没文化”的感慨。
按理说,只要外宣产品经过专业人士把关,文化标志要避免出现这种小硬伤并不难。洛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更是需要呵护的瑰宝。设置一处文化标志并非易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几个部门、几名专家难以胜任。术业有专攻,即使这几个部门尽职尽责,这几名专家尽心竭力,出现纰漏也是难免的。
周王城广场上的群雕,是市区的另一处文化标志。可早有市民指出,一处浮雕上竟然出现了马镫——事实上,马镫的出现应该不会早于东汉时期。另外,浮雕中人物在衣衫、铠甲等方面也存在有悖历史真实的瑕疵。值得深思的是,最早发现这些“穿越”错误的并非相关领域专家,而是对文史感兴趣的洛阳百姓——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这真叫“大师在民间”。回头去想,如果这组浮雕在创作之初能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可能将更加完美。
近年来,“听证会”的概念已为民众所熟悉——大政策、小办法,只要事情跟百姓利益相关,就开个听证会,增加透明度,让市民拥有表达权、建议权甚至否决权。那么,我们在为城市设置文化标志时,是否也需要开个听证会?
古都洛阳,是全体洛阳人之洛阳,更是天下人之洛阳。爱我洛阳,宣传洛阳,建设洛阳,非数人之力所能为,其功亦非数人所能享。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际为高度,文化为源泉,创建文化品牌、设置文化标志容不得半点马虎。我市在洛浦公园建洛神塑像,有关部门于2007年就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征集方案,为慎重起见,2009年底又将6.6米高的塑像“小样”安放在洛神广场,以实景形式广泛征求专家、市民的意见,这便是文化“听证会”的一个值得推广的范例。
往事已矣,来者可追。我们的洛阳有着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又恰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文化建设大有可为。不过,如何更为有效地广开言路、集群智聚群力,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众多问题和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