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8版:父爱如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他们子承父业 感受父亲艰辛
他们感谢父亲 将爱珍藏心底
微故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6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他们子承父业 感受父亲艰辛
他们感谢父亲 将爱珍藏心底
□见习记者 付璇 文/图
  核心提示

  6月17日,在又一个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作为儿女的我们回顾与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有人用舌尖感受到父爱的体贴,有人从电话里听出父爱的深沉,有人在文字中读出父爱的温暖……

  走过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少儿女经历过和父亲无话不谈的时期,也感受过没有共同语言的尴尬。回望与父亲相处的这些年,处在人生不同时期的他们慢慢读懂了父爱,并用自己的方式为之“保温”。

  踏着父亲足迹 用双脚丈量山林

  □见习记者 蒋颖颖 通讯员 赵硕 文/图

  刘强在清理枯枝。

  新安县曹村乡庙岭村有1500多亩天然林,2001年,县里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村民刘元平被推荐为护林员,这一做就是9年。

  2010年,刘元平去世,他19岁的儿子刘强毅然接下了父亲手中的木棍和镰刀,继续守护这片山林。

  从小,父亲是个谜

  对于刘强而言,父亲的记忆很少,只有一些零零碎碎、模模糊糊的小片段。

  孩童时候,刘强在村里上小学,他只知道村庄周围的山林都归父亲管,经常自豪地向小伙伴炫耀。

  有时,父亲会带上刘强上山巡逻。

  父子俩一前一后进山,一开始,刘强觉得山里很好玩,跟在后面边走边跳。但是,往大山深处走,刘强就会觉得越来越害怕。见到太黑的地方不敢走,怕有野兽出没。“每到这时,他就会训我,男孩子胆这么小,怎么能成大器?”刘强说,如果真的走不动了,父亲就会背着他。

  让他无法理解的是,这份一个月只有300块钱的临时工作,怎么会让父亲这么痴迷,一干就是那么多年。

  当上护林员,他慢慢读懂了父亲

  2010年,刘元平因车祸去世。刘强毅然决定做护林员,他想了解父亲为什么痴迷这份工作。

  新安县护林员的平均年龄近50岁,刘强成了新安县年龄最小的护林员。当了护林员,刘强才体会到护林并不是高兴的时候去山里转转那么简单,不仅要劝说乡亲们不要随意放牧,制止乱砍乱伐,消除火灾隐患,还要修枝和防治病虫害,同时还要学会保护自身和村民安全……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来越能理解父亲以前的做法了。

  沿着父亲的足迹一路向前

  刘强说,自己的工作比父亲好做很多。山上危险的地方,父亲已经做好了阻拦和警示;遇到野猪,他按照父亲的指示“不去招惹”;以前不好走的地方,父亲已经辟出了安全通道……乡亲们也越来越理解他的工作,村民上山砍柴,都尽量收集自然死亡的树枝;抓蝎子的村民也不再掀翻父亲一次次垒好的“封山桩”……同时,乡亲们对刘强也特别照顾,有时候巡山,乡亲们会主动邀请他去家里吃饭。今年,他的月工资也提高到了600元。

  “父亲说,只有把山护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好。”说这话时,他眼中闪烁着泪光。

  刘强说,他非常眷恋这片土地。有时候,他站在山头眺望,看着绿色覆盖的山头和父亲走过的小路,会激动得泪流满面;有时候,他会在手机里下载些歌曲,边走边跟着唱,体会巡山的快乐;有时候,他会把山林美丽的景色用手机拍下来,晚上躺在床上独自欣赏……他说,他会踏着父亲的足迹,一直走下去。

  铭记父亲的教诲 用心守护山路

  □记者 邓超 文/图

  仝海伟在清扫道路。

  临近中午,烈日当空,仝海伟领着几名同事挥汗如雨地清理马路上散落的沙石。20年前,他从退休的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嵩县山区一名普通护路工。他铭记着父亲的教诲,一路成长,如今已是全省干线公路养护技术比武的冠军。

  儿时记忆:忙工作的父亲,总耽误自家收麦

  其实,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仝海伟没想到自己能在护路工的岗位上一干就这么久。

  “常年在外,工作辛苦不说,家里有个啥事也照顾不到……”仝海伟对护路工这个职业的印象,都源于父亲仝长顺。

  仝长顺是嵩县大章镇大章村人。上世纪50年代末,他被公社抽调出来护路,后来成了专业养护道路的工人,一直到退休。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在离家有二三十公里山路的邻乡工作,十天半个月才回来一次。”仝海伟说,他有五兄妹,当时都还小,每到麦收时节,母亲白天一个人在地里劳作,晚上还要接着干,因为不放心把小孩扔家里,她常常带着他们一起下地。“即使这样也比不上别家的速度,往往村里人都割完了,我家的麦子还没收回家。”

  年幼的仝海伟,把自家收麦时的窘境,全都“怪罪”于因为工作顾不了家的父亲。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咬牙坚持的母亲也很有怨言,父亲总说工作离不开人,他们为此吵过好几次架。

  父亲对他说:工作虽普通,也一定要把它干好

  1992年,年近六旬的仝长顺准备退休,他想让19岁的仝海伟接他的班。尽管对护路工这个职业有成见,但仝海伟还是接受了父亲的安排。随后他被分到了位于嵩县车村镇的栗树街道班,负责养护途经这里的311国道。

  栗树街道班有十余名养护工,全部住在一间破庙里,没门没窗,墙上布满裂缝的土房不知建于何时。

  有一次仝海伟放假回家,假期结束了还赖在家里不走。父亲察觉到了,把他叫过去问。“爸,这工作我干不成,你看我这双手成啥样了……”他委屈地伸出满是水泡的手说。“农村孩子出来工作不容易,要肯吃苦才行。虽说护路工工作很普通,也一定要把它干好。你觉得干不了,是没注意工作技巧,以后碰到啥问题不懂,我教你……”父亲语重心长的话,消除了仝海伟心中的抵触情绪。

  之后只要一回家,仝海伟就会准备很多问题向父亲请教,每次,仝长顺都耐心详细地解答。

  铭记父亲教诲,勇夺全省技术比武冠军

  2002年,他调到位于德亭镇的酒店道班当班长。为配合洛栾快速通道的建设,他们道班负责通道沿线29公里的绿化。

  花草品种不认识、栽种技术不知道,咋把工作干好?仝海伟买来一大堆有关花草栽植的书,利用工作间隙一本本研究。“多掌握些知识,说不定啥时候能派上用场。”仝海伟说。

  这些书果然帮了大忙。嵩县南部快速通道沿线大多是石山,苗木栽种不易。靠着仝海伟从书中学来的栽植技术,移栽的树木花草居然都存活了下来。

  去年,仝海伟代表我市参加全省干线公路养护技术比武,一举夺魁。专业技术过硬的他,也因此获得去年的全省五一劳动奖章。

  许多人问他把工作干得出色的奥秘,他回答的还是20年前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虽然工作普通,也一定要把它干好!”

  忠于父亲嘱托 一生履行承诺

  □记者 王振华 通讯员 钟文

  偃师大口乡李明章一家三代为素昧平生的烈士守墓67年。如今,李明章又打算把接力棒传给外甥李华雷。

  据偃师市文史资料记载,194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战士李会若到肖村执行任务,经过张大寨时与日伪乡大队遭遇,不幸牺牲,其遗体被背到郭村埋葬。郭村村民李尾巴和村里民兵在村西的轱辘沟给烈士挖好墓地,李尾巴让儿子李西铎认下这个烈士当“干大”,每年的正月和十月,李家人都去给这位烈士扫墓。67年过去了,这根接力棒已经传了三代人,现守墓的是54岁的李明章。

  李明章不善言辞。问他为啥为烈士守墓时,他咧开嘴笑了笑:“这是老人交代的事。”

  李明章说的“老人”是他的父亲李西铎。他回忆说,自他5岁那年开始,父亲每年都带他到这个坟头祭奠。李明章懂事后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一位八路军战士。

  1998年,李西铎去世,他临终交代李明章:一定要坚持为这位烈士守墓,世世代代传下去。

  于是,李明章和李遂章兄弟每年都到烈士墓前祭奠。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年埋葬李会若烈士的地方被平整为农田,但他俩始终记得墓地的准确位置。

  李明章兄弟都未婚,他们的外甥李华雷现已长大成人,于是李明章心中便想把这根接力棒传给外甥。他专门跟李华雷讲起这些年来家里代代相传,为烈士守墓的故事,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听完舅舅的话,李华雷非常痛快地应了下来。“我一定牢记嘱托,把烈士墓守好。”李华雷说。

  异地求学,才体会到父亲的不易——

  距离远了 心却近了

  王姿骄祝福父亲节日快乐。

  “以前总觉得父亲给我生活费是天经地义的事,如今我不这么想了。”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大二学生王姿骄说,今年暑假,她打算打工挣钱。“我已经21岁了,该让父亲肩头的担子减轻些了!”她说。

  大一下学期,父亲无意间的一句“工作时总觉得脚疼”让王姿骄突然感受到父亲挣钱的不易,从那时起她就对自己说:想要什么自己挣钱买。

  大一放寒假回家后,王姿骄总觉得和父亲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很少和他说话。大二寒假,父亲张口闭口都是艺术设计专业词汇,甚至还给她介绍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这让王姿骄很惊讶。她从母亲口中了解到,父亲一有空就向大学毕业的表哥表姐们打听艺术设计专业所学内容及就业方向,只希望能与女儿多些话聊。听到这些,王姿骄为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态度感到十分惭愧。

  以前,王姿骄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打电话向父亲倾诉;可现在的她,却逐渐学会了报喜不报忧。“父亲的年纪越来越大,而我也已长大了,该学会为他分担一些压力!”王姿骄说。如今,她每周都会主动和父亲通电话,聊天内容也逐渐变成是女儿在叮嘱父亲要多注意身体,好好休息。

  “越长大才越懂得父爱的珍贵,异地求学的我与父亲之间的距离虽然远了,但心却贴得更近了!”王姿骄笑着说。

  父亲去世近十年,但在女儿们心中父亲从未离开——

  父爱依旧 浓郁如初

  郭晓利与二姐一起看父亲的照片。

  “直到现在,我们回家的第一件事还是到父亲照片前说一句‘爸,我回来了’!”谈起去世近十年的父亲,郭晓利坦言,在她们三姐妹心中,父亲其实从未离开。

  郭晓利回忆说,自己从小到大都爱吃母亲蒸的馒头。父亲得知我结婚后,没了这样的“口福”,每隔几天就亲自把母亲蒸的馒头送来。“当时朋友都说我掉进‘福窝’了,现在想想真的很幸福!”郭晓利说。

  三姐妹热情、好客的性格都是受父亲熏陶的结果。小时候,父亲经常到外地出差,每次回家都会带一些具有各地特色的物品,让女儿们增长见识。每到周末,父亲总会带着全家去郊游,在户外活动中增进父女的感情。

  郭晓利说,父亲自创的一套“傻瓜健身操”让她现在回忆起来依旧忍俊不禁。如今每到周末,三姐妹都会带着家人一起去郊游,以增进感情,郭晓利说这其实是姐妹们与父亲在一起时那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每到父亲节等特殊的日子,三姐妹和家人都会来到父亲的墓前,“让孩子们亲口给姥爷说说自己又学会了哪些技能,汇报一下考试成绩,我们也会与父亲‘唠唠家常’。虽然父亲去世近十年,但在我们心中他却从未离开过。”郭晓利说。

  谁说父女难相处?看看低调女儿与高调父亲的相处经——

  风雨半世纪 父女情更浓

  安建芳与父亲安阳明一起看安阳明发表的文章。

  “你又写我,以后可不要再写我了!”看到86岁老父亲写的刊登在老年杂志上一篇名为“女儿助我战‘糖魔’”的文章,56岁的安建芳用“责备”的口吻笑着对父亲说。听到女儿的“不满”,安阳明却乐在其中。

  作为家中的三女儿,安建芳与父亲已同住一个屋檐50余年,如今的她也已当了“姥姥”。看着家中四世同堂的场景,安阳明笑言自己很知足。由于母亲去世得早,安建芳一直和父亲一起居住,从结婚到生子,父亲都和她一起走过。然而这对父女坦言,电视剧里经常上演的两代人住在一起产生各种不和情况,很少在他们之间出现。

  “他是小事糊涂,喜欢保持中立态度,即使有时听到我和丈夫意见不合,他也从不发表任何观点。”安建芳说。在她眼中,父亲就像一盏指明灯,总会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给她指明方向。老父亲看重子女的教育问题,而这也影响着安建芳对自己女儿的培养。“三个女儿的孩子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我真的很自豪!”说起此事,安阳明也是一脸的幸福。

  2003年,安阳明突患糖尿病。经过女儿的悉心呵护,安阳明最终战胜了“糖魔”。父亲高调地将父女之间的这段故事写了出来,低调的女儿对此却“不领情”,“其实我做的真的不算什么!”安建芳笑着说。

  一起走过50余年的岁月,父女的感情却从未“降温”。“我还要争取看到五世同堂!”安阳明说。

  齐军平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8年,立志做像父亲一样的人——

  跟着父亲走出孝子路

  □见习记者 寇玺 文/图

  齐军平在照顾父亲。

  昨日早晨,老城区马市街34号民房内挤满了人,这是孝子齐军平的家。齐军平83岁的父亲,因脑梗已经瘫痪在床8年,8年来,齐军平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亲。

  齐军平的家是一间普通的民房,但房间内的东西并不普通:门口晾晒着很多他父亲卧床需要的褥垫;屋内床上的几个沙袋,是为了防止其父亲长期卧床导致身体溃烂而用来锻炼的;墙上的绑带和垫子,是为了让他父亲多运动而制作的……每个小物件,都代表着齐军平这8年行孝路上的每一个脚印。

  他的坚持和这些点点滴滴感动着他人,父亲节前夕,洛阳高氏篆刻传人高翔带着自己精心设计的孝心篆刻作品,来到齐军平家,为他的父亲送上祝福。为了圆齐军平让父亲出去看看的愿望,爱心团体“学雷锋爱心俱乐部”的成员还驾车带着他们父子去新区……

  父亲长期卧床,但每天三次的锻炼绝不能少,早、中、晚各一次。由于父亲不会使劲儿,带他“走路”锻炼时,齐军平架着父亲,帮助他一步步向前挪。

  齐军平走上孝子路不是偶然,父亲的形象、话语,从小就影响着他。

  “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占别人的便宜。不管别人对你怎么样,都要诚心诚意对别人。”小时候,父亲的这句话让齐军平记忆犹新。

  长大后,父亲对其继母的孝心也让齐军平印象深刻。由于老家在安阳,工作忙碌的父亲没法常常回家照顾继母,只能由他在安阳的弟弟照看。老人去世后,齐军平便常听父亲感叹自己那时没能好好照顾继母。

  “所以,我感恩于他还能在我身边,让我有这个孝顺他的机会。”齐军平微笑地看着父亲说,他的眼中,闪动着那份对奇迹出现的渴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