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1版:河洛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钱包和隐私,两者总得丢一样吗
解决道德“溺水” 不能仅靠抨击
“五四青年装”成青年正式礼仪服装?
微论撷英
免费厕纸成了道德“试纸”?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7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观潮
解决道德“溺水” 不能仅靠抨击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新闻背景】 7月3日,一家三口在湖南娄底孙水公园河中溺水,在河边遛狗的小伙邓锦杰闻讯下水救人。最终,一家三口获救,邓锦杰却不幸身亡。这一家人上岸后迅速离开,被群众拦住后,竟称“关我屁事”。(7月5日《潇湘晨报》)

  悲情一幕,击中公众痛点。小伙邓锦杰的凛然一跃,划出绮丽的道德弧线,却是以葬送生命为代价;而获救者吝于言谢就转身离开,“知恩拒报”之举,让这起意外的悲剧黯然收尾。

  这两者俨然是道德磁场的正负两极,一个令人感动,一个叫人愤慨:邓锦杰的见义勇为,传递了善的价值;而获救方的冷漠之态,让人心寒——其背弃了“滴水恩,涌泉报”的感恩伦理,是种道德的“溺水”。

  获救而转身离去,这并非首例。前不久,天津两名女孩儿溺水,在被路过的男子救起后,也是悄然离开,连“谢谢”都没说一句。她们对于感恩话语的“吝啬”,也招致了舆论讨伐。这种不肯言谢的行为,终究是掉进了自利的泥沼中。哪怕你理由再多——担心承担不起赔偿,抑或想免于人情纠结,都当受到道德的谴责。义举总是稀缺的,需要用心呵护,可舍不得道谢,只会刺痛他人的行善热情。那句“关我屁事”,虽可能是一种紧张下的口不择言,但将当事人的冷漠表露无遗。

  去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我们曾对“见死不救”者大加鞭挞。有人甚至上升到法律层面,希望对这些无动于衷的路人予以制裁。可相比之下,这句“关我屁事”为害更甚——前者只是个体冷漠的表现,而后者足以成为群体冷漠的根源。

  我们当然要鼓励见义勇为,但见义勇为背后的心酸与痛楚,我们不能只让施救者一人“解其中味”。一味地抨击获救者的忘恩负义,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容易陷入对个人的指摘之中。当道德不足以约束获救者的良心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条款等途径,寻求更合理且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