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褚遂良:风骨峭峻的“褚河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8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褚遂良:风骨峭峻的“褚河南”
□记者 张广英 实习生 王励晴 文/图
    人们知道褚遂良,大多是因为他的书法。其实,他除了能写一手好字,还是一名直言敢谏的名臣,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宠信。

    高宗即位后,褚遂良因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出朝廷。公元658年,63岁的他死在流放地爱州(今越南清化),后归葬偃师,墓地在今偃师市府店镇府西村,墓冢、墓碑等今已荡然无存。

    以书法而闻名

    褚遂良字登善,出生于公元596年。他是河南人,“家世缑氏”,后因贬官迁至杭州,因此也有人说他是杭州人。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为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与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等是至交。因此,青年褚遂良便拜二人为师,研习书法。他勤奋好学,博涉文史,尤工隶楷,深受欧阳询的器重。后来,褚遂良又悉心揣摩晋代王羲之等人的字,最终形成了自己空灵多变的独特风格,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也爱好书法,他视虞世南为师长,对王羲之的字情有独钟。公元638年,虞世南去世了,他心痛不已,喟然长叹:“以后我无人可以论书了!”魏征见此,便推荐说:“褚遂良下笔遒劲,对王羲之的字很有研究,您可以找他来探讨书法。”于是,李世民当即下诏,命褚遂良入宫“侍书”。褚遂良为人耿直,书法精妙,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公元641年被升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后拜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公元648年更被擢升为中书令,成为李世民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臣。

    市文史专家赵跟喜先生说,褚遂良是初唐四大书法名家之一,开创了唐楷书体,成就很大。他因书法而步入政治核心,这种政治地位和社会名望,无形中又提高了他在书法界的名气,这是虞世南等人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

    这种现象与李世民对书法的热爱很有关系。“上有好者,下必甚之”,官员们也爱书成风。据记载,公元644年,李世民曾召三品以上官员赐宴玄武门,自己乘兴秉笔作飞白书。皇帝的墨宝,谁不想要呀!众人都喝了酒,一哄而上开始抢,散骑常侍刘洎(jì)情急之下登上龙床,抓住李世民的手就把字夺了下来——这也太胆大了,按律可是要斩首的!李世民却不恼,笑眯眯地说:“昔闻捷媛辞辇,今见常侍登床。”一个玩笑就化解了刘洎的死罪。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唐代产生了不少伟大的书法家,褚遂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曾收藏了3000多件,可其中真伪相杂,很难辨别,令他颇为头疼。褚遂良对王羲之的字很有研究,便替他鉴定,孰真孰假,一看便知,从不走眼。

    如今,褚遂良的传世书法作品有10多件,多为碑刻。其中《伊阙佛龛碑》是他传世的早期作品,为摩崖书体,舒卷自如,端整静穆,刻于龙门石窟宾阳洞。而褚遂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雁塔圣教序》,书于公元653年,当时他已58岁,笔法娴熟,已为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字体看似纤瘦,实则劲秀,很有风骨。唐代张怀瑾评价:“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人称其为唐碑刻之冠。

    因直谏而惹祸

    褚遂良是一个刚直之臣,在太宗身边任起居郎时,他的这一特点就表现出来了。

    起居郎在皇帝身边工作,对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记录。据记载,一次,李世民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如果是个心眼活的人,可能就赶快奉上请皇帝过目了,褚遂良却不,他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从没听说过皇帝本人要看这些东西的。”李世民还不死心,又追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会记下来吗?”褚遂良说:“这是我的职责。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记下来的。”

    李世民无奈,为了让褚遂良不在起居注上“抹黑”自己,只能表现得更好些,并对这个刚直之臣另眼相看。他曾对长孙无忌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而褚遂良也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多次直谏,并力劝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公元649年,太宗病重,临终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入内室,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他又对李治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于是他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

    当时李治年轻,只知道哭,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怕夜长梦多,忙奏请他在太宗柩前即位,又诏告天下,遂“内外宁谧”。可以说,在这件事上,褚遂良功莫大焉。

    公元650年,李治封褚遂良为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后来,褚遂良又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仕途一帆风顺。然而,公元655年,李治欲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褚遂良与长孙无忌等人竭力反对,为自己招致了祸患。

    据记载,当时褚遂良表现最为激烈。他将笏(hù)置于殿阶,称“还陛下此笏”,又解下头巾,叩头流血,说:“老臣蒙恩两朝,如不直言,恐无颜见先帝。皇后无错,如何弃之?若陛下废后,又何必立武氏?武氏服侍过先帝,立此人为后,您就不怕遭天下人耻笑?!”

    空气凝滞了,众大臣深深埋下头,朝堂上一片死寂。褚遂良的命运就此急转直下。李治的脸由红转白,武则天更是怒不可遏,立时就要杀掉这个不知死活之人。众人为褚遂良求情,他才被暂免死罪,逐出京师。当年他被贬为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都督,公元657年又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不久再被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越贬越远。公元658年,褚遂良在忧郁中死于流放之地,终年63岁。

    归葬缑山之阴

    流放途中,褚遂良对李治还抱有一丝幻想。年迈的他给年轻的皇帝写信,希望李治能念及旧情,放自己一条生路。

    然而,李治早已不愿再提褚遂良过去的功劳,现在他的心思都在新皇后武则天身上。褚遂良在绝望中死去之后,事情还未完结,两年后皇帝又追削了他的官爵,并将他的子孙流放到了他死的地方。

    褚遂良真冤啊!他性格耿直,一片忠心,这次直言进谏,也不过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不料落到如此境地,真是九泉之下也寒心呀!

    直到公元705年,在褚遂良死后近半个世纪,他才终于得以平反。公元747年,他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公元789年,德宗又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而此时,褚遂良早已不闻这些声名了。他早已归葬偃师先茔,曾经的荣辱都成了过眼云烟,在这片土地上,他可以安心享受这难得的平和。

    上周四,我们从洛阳新区出发,沿洛偃快速通道向东走约15公里,右转进入207国道,继续前行约15公里到达府店镇,在偃师市新闻中心编辑、作协主席李向阳的帮助下,找到了缑山文化研究会的陈明耀和潘西军。他们说,褚遂良死于爱州,后来迁葬偃师,由季子守坟。《偃师县志》明确记载“褚遂良先茔在江村”,登封人景冬阳所撰的《说嵩》也说“褚遂良先墓碑,在参驾店西,碑立通衢,墓犹存,冢甚卑隘”,而褚遂良墓所在的“江村”,现为府店镇府西村第13村民组,墓冢、墓碑等都没有了,墓的具体位置得问问村民潘宗朝。

    原来,褚遂良墓所在地,就在潘宗朝家过去的责任田里。那天中午,我们辗转找到他时,67岁的潘宗朝正在午休。听我们说明来意,他二话不说,爽快地答应带我们去。我们开车向北走了两公里左右,把车停在偃登公路旁边,又沿玉米地的小路向西步行了约500米,眼前出现一座小房子。房子南边十几米远,就是褚遂良墓所在地,只是现在痕迹全无,地里种着花生和成行的核桃树,一名中年男子正在修枝。他叫李振红,在这里承包了50亩地,育了8万株葡萄苗,种了多种农作物,如今有些已到了收获期。

    “当年这儿有两条大路,褚遂良墓就位于两条路的夹角,马涧河的岸边。”潘宗朝说。陈明耀告诉我们,偃师市岳滩镇尚村的褚家庄自然村有褚氏后人,他们以前还年年来这里扫墓,后来,墓上的东西渐渐被毁了。潘宗朝说:“那时路边立有石碑,好像是明代的,大概也就1.5米高,碑上无帽。”

    唐代大诗人韩愈曾在《感春》一诗中说:“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褚遂良也是这样风骨峭峻的一代名臣、大书法家,虽然经过千年沧桑,许多往事已遗于尘埃,他和他的书法一直没有远离我们的视线。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