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8月6日晚,东莞市塘厦镇逛街的近百名路人,先后以检查居住证为名,被治安队员拦下带走,并在交了15元且办证后才能离开。有关负责人承认确有其事,但否认强拉路人到警务室,称是宣传一下办证的好处。律师称治安队无执法权,强制流动人口办证不合理,并有非法侵害人身自由的嫌疑。(8月9日《新快报》)
晚间在街上闲逛,突然被人拦下检查居住证,没证就一律带走并交钱办证,而相关负责人的解释则是“宣传一下办证的好处”——这话,你信吗?上百名路人,轮流被拉到警务室,又是“抱头下蹲”,又是“不办证不准离开”,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宣传形式”?
很难说得清,“治安队员”是个怎样的职务。这类游走在公共权力与社会服务之间的角色,经常成为新闻主角,甚至形成另一种丛林江湖。还是在东莞,8月8日的《广州日报》就报道过由治安队员主演的现实版“无间道”:美酒佳肴、高床软枕、“免费”毒品……收受了毒贩如此“厚意”之后,巡警队治安员“默契”地送给对方一个对讲机,而对讲机已被调至巡警队的通信波段。此后,毒贩能提前得知警方的行动,多次逃脱抓捕。更为典型的,是深圳城管在与烧烤摊主发生冲突时,被后者刺死。事发后,当事城管员一度被渲染为英雄,其所在外包公司还曾为其申请“革命烈士”称号。日前,警方破获案件时发现,其竟作为犯罪团伙骨干成员赫然在列。编外城管也好,治安员也罢,“人手不足”是其存在的最好理由,但公共管理的权力一旦被外包或转嫁之后,如何防止权力孳息之乱,是每个城市都要直面的现实命题。
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强制及处罚权是最容易被滥用的一种权力。日前,沈阳就因重罚传闻而“满城尽是卷帘门”:店铺因担心收到“太狠”的罚单,纷纷歇业,致使市民“吃不到午饭、理不了头发、买不着钉子”。尽管地方政府证实这是“传言式恐慌”,但对于反思行政强制及处罚权,不啻于一针清醒剂。这些年,行政许可“瘦身”成为潮流,而行政强制及处罚权的规范与监督显然滞后于此。半夜逼人办证的霸道,便颇有些强制权“无知无畏”的味道。
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权。半夜“被办证”无异于权力打劫,它伤害的不仅是居住证本身的制度善意,也不只是公民的基本权益与自由,更将基层治理的乱象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件事逐渐平静后,我们还想问上几句:这样的治安员有人管吗?这种“办证大法”究竟是谁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