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枫叶国际学校的副校长,申树国来到洛阳之初,就在思考如何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洛阳的本土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
近日,我们采访了申树国,来看看他对教育的理解。
孩子不是学习的奴隶
记者:您曾在多个城市从事过教育工作,您对洛阳的教育有何看法?
申树国:洛阳作为13朝古都,文化底蕴丰厚,学习氛围浓郁,但是,总感觉洛阳的孩子们太累了,放眼一看,满大街都是补习班的广告。这种现象,在大连是很少见到的。
记者:对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成了生活的全部,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申树国:的确,学习成了很多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放学后,直接进入补习班,从补习班出来后,回家直接写作业。孩子只要在学习,所有的活儿都不用干,饭由家长盛好端到面前,水由家长倒好放在旁边,水果由家长削好、切块喂到嘴里……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不知道感恩,现在很多家长都在说孩子不会感恩。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天天被家长伺候着,习惯成了自然,他们觉得家长就应该这样为自己服务,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在学校,当老师再讲什么感恩、孝道时,孩子会觉得老师讲得很假,跟实际生活完全不是一回事。
孩子不是学习的奴隶,更不是考试的机器。孩子学习不应该只学书本知识,应从繁重的应试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接触社会,学更多的东西。
让孩子学会感恩
记者:作为教育工作者,您是否正在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呢?
申树国:我们正在努力。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我们学校,老师常常会引导孩子感恩父母。美术课上,教孩子制作手工制品,然后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班主任会引导孩子给爸爸妈妈写一封感谢信,而不是索要礼物,信中孩子会写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下自己对父母想说的感激的话,写出对父母的爱……感恩的形式有很多,不一定非要为父母洗脚;写信、帮父亲打领带、帮妈妈洗袜子等都是感恩的表现,学校每天都会对孩子做这方面的引导。
我们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因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
记者:知识教育从学生的成绩便能看到教育成果,育人教育有怎样的评判标准?
申树国:成绩的确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学习成果,而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要在多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
中国家长可能更看重学生的成绩,而西方的家长则更侧重于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即看重教育的过程。美国的一条法则是“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而在中国,父母会告诉孩子,考不上重点、名校就没有希望;美国人说要“倾听”孩子的声音,在中国,家长则缺乏这种平等对话的耐心。
国际化教育就要与国际接轨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那么作为身处中国境内的国际学校如何才能中西结合、优势互补,培养出国际型人才呢?
申树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社会,社会需要的是能创新、能实践的人才。枫叶国际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全面发展、提升实践能力。
凡是国家要求开设的科目,学校全部开齐,大考前夕也不会停掉体育、美术、音乐、信息课,知识教育、素质教育齐头并进。
学生放寒暑假,除了完成和普通学校一样的书面作业外,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不能走形式,要真正融入其中,比如学生去工厂参加社会实践,结束后除了要向学校提供在工厂工作的照片和视频外,还要写出实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该工厂的投资基金是多少?每天的生产量是多少?销售量如何?是赢利还是亏损?赢利或亏损的原因是什么?
记者:对中学生来说,这样的社会实践是否有点太难了?
申树国:这也是一种教育,一种育人的教育。在国外,中学生在假期里都要从事这样的实践,而中国学生欠缺的就是这个。枫叶国际学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具体体现。
不仅教育内容要与国际接轨,教育理念也要与国际接轨。老师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阶段性的进步。学生学语文,就要学大语文,即学会如何做人;学数学就是学数学的理念,要敢于推翻前人的观点,另辟蹊径;学英语就是要学习西方的文化;学物理和化学就是要提高动手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