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与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东北部是壮美的阿尔泰山,主要山峰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友谊峰海拔4374米。冰川和雪岭在光照下熠熠发光,美不胜收。
“阿尔泰山72道沟,沟沟有黄金。”在蒙古语中,“阿尔泰山”意为“金山”。额尔齐斯河创造了多姿的平原,草原石人矗立在这片圣土已经好几个世纪了,美丽的喀纳斯湖深藏在这里,空中飞着金鹰,地上跑着盘羊,草原上住着栗鼠,森林里躲着红鹿,时光带不走这儿的绝世美景。
图瓦村距喀纳斯湖有两公里远,从布尔津到喀纳斯湖一定要经过这里。阳光从车窗照射进来,光斑停留在李河落的脸上,他望着窗外不断变化的景色,色彩越来越丰富,阳光也很灿烂。他从未仔细欣赏过这些擦身而过的美景,他只关注生死、恩怨。现在,他可以望见雪山,于是情不自禁地缓缓坐起来,目光凝聚在雪山之顶。
阳光照耀山巅,雪山上那洁净无瑕的顶峰令人敬畏。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或者“神秘、美丽”。这里亿万年前是海洋,时光流逝、地球板块运动,诞生了雄壮的阿尔泰山,后来的第四季冰川又奇迹般地创造了美丽的喀纳斯湖。
在车上颠簸了3天3夜后,李河落和杜林琪在布尔津下了车,长长吸了口清新的空气。他们坐着马车,带着些情趣到达了禾木村。
图瓦人因为历史原因,散居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新疆喀纳斯是中国图瓦人唯一的聚集地。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是图瓦人居住的村庄。隋唐时期,这里被称为“都播”,元朝称为“秃巴思”“乌梁海种人”。
图瓦人属于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木屋下方上尖,游牧时仍采用蒙古包作为居所。有学者认为,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的老弱士兵是图瓦人的祖先,而图瓦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图瓦人有游牧传统,长期被束缚在来源与归宿之间,历史的笔墨遗留下包括《乌里雅苏台界约》在内的各种分割条款,时光把他们凝聚在新疆的北方,带着来自唐努乌梁海的气味,经历着长久的漂泊。这是一个人口很少、古老神秘的民族。
禾木村位于喀纳斯河谷地带,这里炊烟袅袅,十分宁静。牵着马和赶着牛外出的村民们发现村里来了两个陌生人,一个是戴墨镜的高瘦男子,另一个是维吾尔族姑娘,又细又黑的柳叶眉毛,高高的鼻梁,长长的乌黑发亮的头发如同流动的水倾泻在肩上。
在村民眼中,这个貌似富有的男子自称是坐飞机来的,包里却有很多车票,还有许多铁制品和一本《圣语录》,还自称是慕名而来的普通游客。族中长老库库勒大叔亲自接待这两个客人。他是这个族里为数不多的会汉语的老人,穿着镶金边的蒙古长袍,他的儿女也会汉语。
库库勒的儿子给两个客人送来了许多面饼,并邀请他们去自己家里做客。库库勒的女儿也给他们端来了奶茶,并示意每人一定要喝上两碗。李河落喝不下去,杜林琪在他耳边说:“两条腿进门就得喝两杯茶,走出去时,平安就会降临。”
李河落晃了晃碗里的奶茶,还是不喝。
杜林琪生怕他会惹恼图瓦人,唇抵着碗沿,小声嘱咐:“入乡随俗。”
库库勒的儿子十八九岁,不像父亲那样会喝酒,只擅长吹奏三孔口笛“苏尔”,他笑眯眯地给李河落表演。库库勒的女儿20岁出头,长得十分灵秀,一双大大的眼睛很漂亮。李河落对库库勒说:“我喜欢这里的孩子,因为他们都很纯净。
(摘自《召唤喀纳斯水怪》李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