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日前,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一条条新标准,让行孝跟上了时代步伐,和传统的“二十四孝”形成了鲜明对比。
1 继母想吃鱼,孝子“卧冰求鲤”
传统《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洛阳
传统《二十四孝》,由历代24个孝子的故事演绎而来。《二十四孝》正式成书于元代,由郭居敬编录,是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早在北魏时,洛阳的一些石刻壁画中就有体现行孝故事的内容,其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就生活在我市。
晋朝人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渐渐地,王祥也失去了父亲的疼爱。
一年冬天,继母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结冰,无法捕鱼,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面开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这可把王祥乐坏了,他赶紧把鱼抓起带回家给继母。这个举动,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我市诗人、教育家谭杰先生主编的《古今二十四孝》一书中,也记载了一个洛阳孝子的故事:孟津人安西水年逾花甲,其母生日时,他不仅送给母亲一块写有“萱堂懿德”的匾额,还专程租来花轿带母环村而游,成为村中楷模。
2 对比新标准,一些市民觉得自己还算能“达标”
反思之余大家觉得,尽孝不能被标准框住,而要用心
与传统《二十四孝》相比,新“二十四孝”不再是孝子故事,而是24件看起来容易做到的事,紧跟时代特征。“我觉得自己大部分都能做到。”刚看到这个消息,涧西区的王女士觉得比较安心。
王女士说,在她的影响下,快50岁的母亲现在已能在网上“自由冲浪”了。学会用QQ之后,母亲还建立了一个中老年好友QQ群,时常组织群友外出品尝美食、旅游或搞一些小聚会,生活更加丰富了。
“新标准里的24条,要常做才有意义。”家在涧西区,但在外地上班的李先生看过新标准后说,他仔细数了数,虽然自己经常在外地,但这24条他能做到一多半。
虽然不能一直在家陪父母,但节假日只要有时间,李先生就会回家;每周和父母通话是“必需品”,和老人唠唠嗑能减轻老人的孤独感。另外,李先生还教会母亲用QQ视频聊天,网购时,他会想着双方父母,礼物一般都会买两份……
对于新标准,不少网友也有话要说。
网友“西米”说:“新‘二十四孝’有点像考试大纲,其实,孝心无标准,让父母健康、快乐、幸福就是最大的孝!”网友“路漫漫”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参考标准,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于年过八旬或身体不好的老人,教他们上网或带他们出席重要活动显然不合适。孝顺,不要被标准框住,而要用心。”
3 年过八旬的民俗研究者为年轻人提建议
尊亲、弗辱、能养,真正理解这些才能达到新标准
孝道是儒家价值体系的基本美德之一,面对新“二十四孝”,我市年过八旬的民俗研究者寇北锁先生表示,新行动标准的提出,是传承中华文明美德的重要举措。传统《二十四孝》虽然传承孝道的本意很好,但不少故事包含迷信色彩,有的故事甚至含有夸张或不现实的成分。新“二十四孝”标准简单明了,大部分人可以做到;新标准与时俱进,饱含时代色彩。“然而,这些标准过于细碎,且都表现在行为方面,并非思想上的指导。”寇北锁说。
《礼记·祭文》中有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寇北锁表示,“尊亲”,即尊敬双亲,对待双亲,关键在敬;“弗辱”,即不羞辱父母,为人子女,首先应行正立端,认真做人,爱岗敬业,勿使父母蒙受羞辱,对待父母的过错,不能迁就,更不能同流合污,要力劝父母成为正人君子,才是最大的孝。当然,谏其过时,也要采取正确态度,不能声色俱厉,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行孝最难也最重要的是“能养”,即老有所养。为人子女,思想上真正理解这三个方面,在行为上自然就会达到新“二十四孝”标准。
■编后
看到新“二十四孝”的标准后,小编顺手拿起笔对自己做了个测试。数一数对勾——才做到了11条,离这24条的标准还差得多!
重新打量“二十四孝”标准,编者不禁黯然,这些标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比如第四条“亲自给父母做饭”、第十一条“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第十八条“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都没有做到。
虽然众多网友对该标准表示质疑,但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新“二十四孝”的几条简短标准或许有另一种暗示:乌鸦反哺,让我们带逐渐衰老的父母跟上时代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