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连漪 通讯员 徐伊歌
近日,市质监局公布2012年上半年我市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抽查的22大类食品产品中,粮食加工品等20大类合格率达100%,只有调味品和饮料的合格率为92.5%和80.8%。
20大类被抽查食品产品合格率100%
市质监局生产监管科科长王安增介绍,今年上半年,市质监局共抽查了食品生产企业522家次,抽查产品涵盖小麦粉、糕点、调味品、饮料等22大类食品产品。报告显示,上半年共抽查食品产品73个批次,19个批次产品实物不合格,3个批次标志不合格,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6.9%。
获得“满分”的20大类食品产品分别是: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制品,方便食品,罐头,速冻食品,酒类,蔬菜制品,原料乳粉和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食糖,水果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豆制品,糕点,冷冻饮品,饼干,薯类及膨化食品,含乳食品。
小作坊食品产品将被逐步纳入抽检范围
此次抽检中,没有获得“满分”的仅有调味品和饮料。(详情见图表)其中,调味品不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属于标签问题;饮料问题则多出现在菌落总数上。王安增表示,这些均为一般不合格,并不存在致病菌,不会危及消费者生命安全。但是尽管如此,我市依然严格遵循“五不放过”原则(即问题食品不销毁不放过、不合格原因不查明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整改不彻底不放过、整改后复查不合格不放过),拒绝这些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我市下一步将积极争取逐步将小作坊的食品产品纳入抽检范围,并逐步加大食品产品的抽检频次;同时,划分监管责任区,并采取每家企业固定一名监管人员负监管责任,每个区域固定一名县(市)、区局领导负区域监管责任,每个县(市)、区局固定一名市局领导负领导责任的办法,确保全市人民吃到放心安全食品。
食品企业生产的不合格产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品标志不规范。《食品标签通过标准》新国标颁布以来,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并没有认真执行,存在产品包装标志必备信息不全、添加剂标注不规范、明示或暗示产品具有药用功能等问题。该问题成为调味品合格率偏低的原因。
2、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在对99家次饮料生产企业的99个批次产品的检查中发现,18家企业产品菌落总数超标。造成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主要是生产企业生产过程控制把关不严,如过滤效果差、管道清洗不彻底、臭氧灭菌不够等。
3、理化指标不合格。表现为饮料产品电导率不合格,电导率是衡量纯净程度的指标,电导率越低,说明水越纯,水中杂质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