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镜清 (资料图片) |
|
【对话人】许镜清,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曾为100多部电视剧创作了主题曲及音乐。《敢问路在何方》、《天竺少女》等《西游记》中的歌曲与音乐是许镜清的代表作。不久前,“《敢问路在何方》曲作者可能与歌曲演唱者蒋大为对簿公堂,讨要歌曲版权费”的消息,让许镜清受到舆论关注——据了解,蒋大为商演的演出费已达每场25万元,而许镜清几乎没有收到过歌曲再次被使用的版权费。
日前,本报新闻观察员洛谭与许镜清先生在其北京家中进行了对话。
洛谭:许老师您好,您的《敢问路在何方》曾随《西游记》的播出唱红大江南北,得到极高的评价。有人说这是因为当时的影视作品、娱乐方式都太匮乏了。
许镜清: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年轻时曾乞讨,讨得一碗小豆腐,待君临天下后再次吃到那碗小豆腐,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碗小豆腐于他,其实是一种回忆。《敢问路在何方》也一样,它的意义已不再是单纯的一首歌曲,它涵盖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记忆,已经成为中国时代文化的一部分。习近平副主席前段时间到美国访问,就中美关系发表讲话时还引用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歌的价值已经超越艺术范畴,就更不用说用金钱去衡量了。
洛谭:艺术真的不能用金钱衡量吗?人们一般认为,一件艺术品越完美、越出色就越贵重。
许镜清:怎么说呢,广义来说可以,但《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曲作为特例,就不可以。实际上,很多艺术品已超出金钱能够衡量的范围,就像我们无法用钱买到亲情和友情一样。
洛谭:也许金钱对艺术并不存在“衡量”的关系,它只是个标签,表明当下社会对该艺术品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梵高的画,画家在世的时候难以售出,而后来价值连城。
许镜清: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也很有意思。《西游记》中的很多曲子都是我写的,当时只把它们当成艺术作品去创作,完全没有琢磨能赚多少钱。没想到蒋大为把歌曲唱遍全国,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唉,其实我不喜欢把艺术和经济放在一起谈,不想把钱和艺术挂钩。
洛谭:我也了解到您现在跟蒋大为因为歌曲版权的事情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在协商沟通。也许艺术品就像创作者的孩子,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做父母的希望孩子能够回报他们——不仅是物质需要,也是精神需求。
许镜清:说到底,经济与艺术、经济与文化,总是存在博弈的。最近好像很多城市都在大兴复古之风——复古搞文化,复古搞旅游。我一直觉得“复古”这两个字不怎么好。“古”有很多优良的文化,需要传承,但是“复”到里面就不可以了。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鼓吹古文,说古人多么聪明,应该复古等等。我承认古文佳作的价值,但是不能说古人就比我们高明。
洛谭:有人说,复古才能创新,让华夏传统复苏才能填补文化空缺。
许镜清:是,好多人在讲儒学复兴嘛!可我一直认为中国之所以遇到那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被孔孟之道的框架限制着。历史在前进,古人说“天圆地方”说了千百年,现在谁还接受这个?我也反对总吆喝“打倒孔孟”,但千万要把传统中的精华和糟粕分开,不能搞迷糊了,更不能瞎复古。
洛谭:比如说……
许镜清:比如说孝道,古人讲的“孝”常是一种“愚孝”。它教人以理,这很好,但也会误导人,比如鼓吹发生在洛阳的“卧冰求鲤”。其实,“孝”是很难定义的。拿我来说,我在家乡被称为孝子,但我时常觉得自己是最不孝的人。我很早就离开家了,母亲一人在家,这让我时常自责。可换个角度说,父母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有出息,而我是我们县里最有出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算得上孝子。若现在仍以“父母在,不远游”为出发点来评判“孝”,那是不合时宜的。
洛谭:是的,对任何的“古”,单纯还原不可取。但尽力贴近“古”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时独具魅力,会给人一种穿越千年的奇妙感觉,就像您知道的我们洛阳的《武皇十万宫廷乐舞》。
许镜清:是的,这个东西太有保留的价值了。但要注意的是,要轻装上阵,别被历史的重担压着,别让历史文化资源变成负担。你想,唐朝的曲子,当时没有录音机,艺人代代口传心授的东西也可能变味儿,更别说还要历经多少文化浩劫。《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打的是一张“古”牌,但这“古”很难是“原装”的。艺术价值与社会的接受程度在很多时候是两回事。要推广,要发展,还是那句话,不要拘泥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