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备受瞩目的异地高考终现曙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今年年底前出台。(见1日本报A02版、今日本报A03版报道)
据报道,广东省教育界人士已表示,异地高考将是对广东的一个巨大考验,在广东不可能一次性放开;如异地高考完全放开,每年要增加15.2万个招生计划,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异地高考终于有了时间表,但各地路线图尚未出台,就有了“不可能一次性放开”的声音,让人不免黯然。广东放开异地高考尚困难重重,可以想见京沪这些“高考移民”压力最大的城市,在放开异地高考的过程中,条件将会怎样严苛。
以广东省的数据为例,目前在广东省接受义务教育的外省户籍学生约171万,如果完全放开异地高考,高中阶段教育每年要增加19万个学位,高考每年要增加15.2万个招生计划,土地、校舍、师资等确乎难以一次性解决。因此,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固然令人沮丧,却也道出了现实困境的一面。
对此,我市部分教育界人士也认为,虽然这项政策是专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出台的,但由于各地对此政策的执行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因此未来的具体效果如何目前还不好判断。因此,期望值不可过高。
自放开异地高考的风声传出以来,教育界人士等就表达了一个基本一致的观点:由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外来人口众多且高等教育资源丰厚的城市,实施异地高考注定会附加诸多严苛的条件。但是,在异地高考实行之初,设置相应的门槛可以,“循序渐进”的托词却要不得。
地方制定异地高考路线图的过程中,需要公开而广泛地征求户籍市民和流入人口的意见,为多方利益表达和博弈提供广阔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暴露矛盾和问题,从而进一步梳理矛盾和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解决的必须解决,地方政府部门无力为之的也要条分缕析。
“不可能一次性放开”没关系,关键是能够放开到怎样的程度,而不能放开的空间又需要怎样的政策统筹,要清晰可辨。唯有如此,异地高考才会在全社会的努力中走向开放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