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苏州被嘲“秋裤楼”的建筑“东方之门”最近红透网络,各种“特色”建筑随之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9月7日,网友“蓝色阿威”爆料:辽宁抚顺花了上亿元盖了个“大铁圈子”做景观建筑,称之为“生命之环”。(9月13日《海峡都市报》)
一个“大铁圈子”,投资金额过亿元,无论它叫什么名字,也无论其所用钢材达3000吨是不是事实,仅仅为了“连接天圆地方、贯通天上人间”,并以此标榜“世界独有”?民众难免要问一声:类似天马行空的烧钱创意是闲得发慌吗?
世界知名规划师和建筑师沙里宁曾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在城市,或参天或匍匐的建筑,尽管产权所属各异,美学功能与文化取向却是共通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众对标志性建筑的关切才有了并非操闲心的意义。花上亿元竖个“大铁圈子”,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大铁圈子”弧度再美,也不过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圆,既与地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也与中华历史几无直接关系,硬要牵强附会,撑死也就是一种“圆融”,但辩证法早有此意,算不上独家。
倒是此类创意,给公众无限遐想:一者,城市求大求洋,已经走到标新立异的极端,你盖100层大楼,我就盖101层,你敢将地标建筑扭曲,我就敢扭曲了再扭曲,“形”不惊人死不休;二者,类似毫无文化艺术含量或技术含量的地标,纯属为“吉尼斯纪录”创设些条目而已。
但是,这个“生命之环”不是商业投资,既然是财政埋单的项目,民怨沸反的创意是否经过严格的听证程序?更关键的是,这样的雷人造型,动辄上亿元的花费,在地方医保、教育、住房等问题尚未妥善解决的今天,城市何以如此不差钱?
当城市以上亿元出手只是画了一个圈时,当成本分摊到纳税人头上时,有人问,这是“生命之环”还是“要命之环”?在建筑界有一个说法,好的建筑,是设计师留给世界的纪念碑;坏的建筑,则是留给世界的耻辱柱。不幸的是,在我们身边,纪念碑太少,耻辱柱太多。
怪异的建筑,在诸多地方破土而出,没有人追问得出它的前世,也没有人预料得了它的今生。在专业的反思与质疑之外,公众只能以经验审美的姿势,表达着对它们的关注与深思。 今日的标新立异,也许就是明日的一堆残垣废铁,必要或不必要,谁又说得清楚呢?一边是诡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边是一辆辆推土机切断城市的文脉,湮灭一地的风情。去留之间,唯见城市一脸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