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22日,我市在新区博物馆广场举行了第六个城市无车日的启动仪式。当日,不少市民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见本报昨日A08版报道)
大家都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车日是城市的一次行为艺术秀,是人类对汽车以及由汽车折射出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的一种独特的反思形式。这种“秀”的价值不可低估。
像我市在上个周末组织的文化骑行等活动一样,它当然不能解决拥堵、污染等问题,但它传递出一种低碳理念,让“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无车日里倡导绿色出行,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有利于激发市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引导大家思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迫切性,并认识自身在此过程中应负的责任。
无车日倡导绿色出行,或者搞限行、限停都有一定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改善,对城市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
试想,假如公共交通总是拥挤不堪,换乘也十分不便;想骑自行车却发现慢车道总是十分逼仄,停车也是个问题——这时,不论是开车的还是不开车的,对无车日活动的认同感、参与感都会大大降低,甚至感到反感。
无车日,比的不是哪个城市马路上的汽车更少,而是唤醒人们心底的环保节能意识,更是提醒城市管理者下大力气,去除市民出行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