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工区的张女士联系记者说,她的记忆力挺好的,但在生活和工作中却经常一走进房间就会忘了自己要去干什么,她想知道这是为啥。
记者随机调查了几名市民,他们都表示自己和张女士一样,经常“过门忘事”。这到底是为什么?为此,13日上午,记者找来3名市民共同做实验,并就此事咨询了专家。
调查:被访者多有“过门忘事”经历
记者随机采访了近10名市民,看他们是否有“过门忘事”的经历,大多数人表示有过类似经历。
高新区的杨女士说,两天前,原本在客厅的她想到卧室办点事,可刚走进卧室就忘了要做什么,直到现在她都没想起来她要做的事。杨女士表示自己的记性本来就不是很好,所以一直觉得“过门忘事”可能跟记忆力有关。
不光是杨女士,涧西区的程先生、李先生等人也表示自己和家人、朋友都遇到过此类情况。
杨女士还说她有一个解决“过门忘事”的小妙招,就是回到原地进行“情景再现”。比如原本在卧室里看书,想到阳台上拿东西,可是到了阳台,忘了要拿什么时,可以重新回到卧室看刚才那本书,边看边想,有时就会想起自己要干的事了。
“我不知道这有没有道理,但有时的确很管用。”杨女士说。
实验:“过门”影响记忆的准确性
实验人员:河南科技大学大二学生小王、27岁市民程先生、退休市民王女士。
实验方法:将6件物品分成2组,让实验人员分别在固定场所和穿门而过两个情境下,默写所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
实验一:3名实验人员同时观察大、中、小3件物品1分钟,记下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特征,然后原地将3件物品的特征写在纸上。
按摩棒的颜色有绿色、黄色、棕色;人形闹钟戴着黑色帽子,身体是红色;小猴子玩偶戴了红色领带,手拿长夹子,身体是棕色的……实验中,虽未将物品所有细节记清楚,但程先生对这些物品特征的描述还算准确。
王女士和小王,描述也基本类似。
实验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当我们将物体拿走后,3名实验人员迅速开始在纸上写答案,书写过程大概用了3分钟。
实验二:3名实验者同时观察另一组大、中、小3件物品1分钟,记下同样的信息;随后,3人穿过两道门,再在纸上写下每件物品的特征。
“哎呀,这个包的带子是橘黄色的,我明明记住了的,还是给忘了……”实验结束时,看到物品后的小王说,进门之前,她明明努力记住了实验物品带子的颜色,可一进门就给忘了。
程先生和王女士的情况也类似。
此次实验中,3名实验人员写下的物品特征数量没比第一次实验少太多,但其准确性相对低一些。实验人员反映,相比第一次实验,自己需要更多的时间回忆原本记住的东西,可记得还是不准确。特别是穿门后刚刚坐下来开始写时,感觉有点蒙,迟迟反应不过来,缓了一会儿才想起来。
记者观察发现,这次实验人员的书写时间长于第一次实验的书写时间。
专家:可借“情景再现”恢复记忆
“每穿过一扇门,就对记忆形成一个新的刺激。”市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张素霞说,如果环境没有发生改变,“影像”相对会单一、清晰些;当环境发生改变,大脑叠加的新“影像”多了后,原本清晰的“影像”就会渐渐模糊,因此,就会有“过门忘事”的情况发生。
张素霞介绍,人身处某个环境时,大脑会通过身体各个感觉器官的感觉,形成一个“综合性影像”,而记忆就是完整地想起这张“影像”,重现过去。人们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后,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在内的所有感觉会自动形成一个新的“综合性影像”,进而对原有记忆存储形成刺激。
张素霞表示,杨女士所作的重新回到最初环境里的尝试,其实是为了刺激、唤醒原有记忆,对再次想起要做的事会有一定的帮助,这和学生复习功课的道理类似。学生学到一些新知识后,如果不复习,就很容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