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淅川县林业局原局长李三成看到黄山迎客松后,被其姿态所吸引。之后,他动用30多万元公款,打造了两棵高达15米的山寨版迎客松,并将其“种”在林业局门口。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林业局负债已近600万元。两年后,局长因腐败落马,两棵假树随即也被拆除,成了一堆垃圾。(10月17日《法制日报》)
近年来,类似这种由权力主导的山寨建筑真不少:山寨天安门、山寨华表、山寨人民大会堂、山寨鸟巢、山寨美国白宫……
山寨迎客松,“种”也匆匆,拆也匆匆,当年“种”得冠冕堂皇,今日拆得同样有理有据。问题是:看到迎客松就要迎客松,权力翻云覆雨的超能力来自哪里?新局长上任后,尽管有民调程序在先,但即便没有这个程序,因为不喜欢而拆掉山寨迎客松,会不会和当年因为喜欢而“栽种”同样容易?
更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山寨迎客松的主人没有落马,还会有今天义愤填膺的诘责与批判吗?
山寨迎客松揭示的真问题,倒不在于两棵假树或者30多万元的成本,而是还有多少类似的基础部门,权力过度集中到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权力主导的一切山寨建筑,是无边权力的一个符号隐喻,充分暴露出了一些地方官员的权力谵妄与自恋以及对权力等级制的渴望。
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大肆修建山寨建筑,其直接动力来源于这些建筑既满足了权力欲望的需要,又满足了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需要,还拉动了地方GDP的增长。如此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其中更深层次的动力在于权力的不受制约,这也正是权力山寨化的根本病灶。作为民赋之权而出现山寨化倾向,意味着公权力从文明的坐标向丛林化社会撤退。
显然,任由权力山寨行为泛滥,不仅会阻碍我们迈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脚步,更是对权力本身的消解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