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据福建媒体报道,中国羽毛球队男单一号选手、两届奥运会冠军林丹,10月17日领取了华侨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有人质疑:林丹在业余时间几乎不能完成学业,他是如何拿下硕士学位的?(见本报20日A16版报道)
作为世界羽坛的“大满贯”选手,“超级丹”林丹具备超凡的学习天赋与能力,以极高的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并非不可能。
但当记者就林丹具体如何完成学业提问时,华侨大学却无法正面回应。
另外,有业内人士分析,林丹作为国家队现役运动员,常年处于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中,在这种情况下,想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学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此一来,华侨大学为林丹颁发硕士学历,其含金量令人质疑。
质疑止于公开,如此遮遮掩掩,没法不让人怀疑其中可能有“猫腻”——学校想利用林丹的名气,林丹想要学校的学历,双方各取所需,相互“贴金”。
我们担心的是,当学生的名气可以变成砝码,能够用来交换天平另一侧的学历之时,大学的原则、价值、意义,将会面对怎样的拷问?
把文凭当奖品,琢磨怎么借用“明星学生”的名气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是对教育的公正性和大学声誉的破坏。
其实,国家支持优秀运动员“免试进高校就读”是一件好事,能弥补他们早年没能接受系统教育的缺憾。
但“免试就读”不能变为“免试毕业”,“宽进”不代表可以“宽出”。
对奔波于各种赛事和训练之间的运动员,可以保留其学籍,等他们退役后再回到校园完成学业,真正把学业完成后再拿证书。
“跳水女皇”郭晶晶曾于200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至今未拿到文凭,郭本人也表示“将抽出时间完成学业”——这就是个不错的例子。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把文凭当奖品,对于任何一所高校而言,都是自贬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