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鸭绿江畔,追寻亲人足迹。注:左边是中朝友谊桥新桥,右边是断桥(旧桥)。 |
|
核心提示
这注定是一次圆梦的行程。
对于田载成、田月汉、李汉卿这些老人来说,这有可能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亲人“团聚”。
历时4天,行程2000余公里,只为确定你在哪里,为你献上招魂之祭。如今,这一愿望终于实现。
昨日8时许,心愿得偿的他们踏上了回家的路。
1 鸭绿江畔,追寻亲人足迹
27日,丹东风冷雨凄,在《丹东日报》记者刁庆峰的带领下,6位烈士亲属来到中朝友谊桥前,追寻亲人足迹。
中朝友谊桥横跨鸭绿江,实际上是新旧两座相距不过百米的钢铁大桥。
旧桥建于1905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不久,靠近朝鲜的那边即被炸断。新桥建于1943年,至今仍是中朝交流的重要交通线。
刁庆峰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辽宁丹东、长甸河和吉林集安入朝作战,从丹东入朝的战士就是从中朝友谊桥上通过的。安葬在丹东的烈士,可以说都是通过这座桥回来的。
丹东市元宝区民政局优抚科科长邵继振进一步解释,抗美援朝牺牲的18万志愿军将士,除了极少数团职以上干部以及著名的战斗英雄外,其他都就近葬在了朝鲜。
像徐顺修、李方荣这样葬在丹东的烈士,基本是在朝鲜受伤后,被送到丹东的志愿军230医院治疗,最终救治无效牺牲的。
与葬在朝鲜的烈士相比,他们能葬在祖国的土地上无疑是“幸运”的。
隔江遥望朝鲜,烈士亲属们的心情难以平静:“这里就是他们走的地方啊……”
2 “心愿得偿,浑身轻松了”
在丹东,烈士亲属们还参观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24日从洛阳出发,当晚过唐山,当面向帮助他们找到亲人的热心人张红琢致谢;25日至锦州,祭奠田志英烈士;26日到沈阳,参观沈阳抗美援朝纪念馆缅怀英烈;27日,到丹东祭奠徐顺修、李方荣烈士……一路行来,烈士亲属们感觉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
徐顺修烈士的侄儿徐银朝说:“平常也听人说或跟人谈起过抗美援朝,觉得那就是一段故事。这一路走下来,觉得大伯这些抗美援朝的战士当时过得真是苦啊,炒米就着雪就算一顿饭,冰天雪地里还穿着单衣,跟他们一比,咱现在算是掉蜜罐儿里了。他们先吃苦,才有咱们现在的甜,饮水思源,就不能忘记他们。”
李方荣烈士的四弟李汉卿最大的感受就是“心愿得偿,浑身轻松了”。他抹着眼泪说:“这么多年,能否找到大哥一直是堵在我们全家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现在终于放下了。”
3 “这也是一次洗涤心灵的旅程”
和徐银朝有同样感受的还有西工区农村信用联社同行的6名工作人员,他们除了照顾烈士亲属饮食起居,还把这次缅怀之旅当成一次党组织活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在锦州、丹东祭奠烈士时,他们随之举行祭奠活动,为烈士献上花圈,并默哀三分钟;每到一个烈士陵园、纪念馆,他们也忙着搜集尚未找到亲属的河南籍包括洛阳籍烈士的资料;在那些无籍贯标准的烈士墓前,他们也送上哀思……
正如带队的西工区农村信用联社综合部经理李学立所说:“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次洗涤心灵的旅程。亲耳听到这些烈士亲属这么多年寻亲的艰难历程,亲眼看到他们找到亲人墓碑后难以遏止的激动和泪水,就更能理解战争给这些普通家庭带来的难以弥合的伤口。因此,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