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代丛书》中的三人象棋棋谱扫描件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
|
宋代《郡斋读书志》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
|
清代《两般秋雨庵随笔》 | |
近日,围绕洛阳曾出土的三方对弈古象棋盘,本报推出了“古象棋‘三国杀’,我想应该这么下”系列报道,向市民征集三方对弈古象棋的下法。昨日,我市民间藏家晁会元先生致电本报,称他所珍藏的古籍中,有三方对弈古象棋的下法及棋谱。
古籍揭秘三方象棋下法 与读者猜测相近
昨日,我市民间藏家晁会元拎着厚厚的一袋资料告诉记者,在这些古代书籍中,有对三方对弈古象棋详细的描述及其棋谱。
打开书袋,映入眼帘的是8本棉线装订、纸张发黄的古代书籍。掀开最外面用来保护纸张的黄褐色木板,可见书扉页上黑色的毛笔大字:“两般秋雨庵随笔”。
据“百度百科”介绍,《两般秋雨庵随笔》是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梁绍壬所著的丛著杂纂类笔记,该书对古代名物佚事的考证论述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翻开《两般秋雨庵随笔》,“象棋”一卷记录了这样一段话:近又有三人象戏,士角添旗(同“旂”)二面,去二兵,添二火,棋盘三角,中为大海,三角为山、为城。段后,作者又写道:谱见《昭代丛书》。
之后,晁会元向记者展示了《昭代丛书》中的棋谱。在该书
“三友棋谱”一卷中,三人象棋棋谱被分印在两页上。记者将这两页扫描后拼在一起后发现,棋谱与晚报刊登的三方对弈古象棋盘大致一样。
“三友棋谱”旁边,详细介绍了棋的下法。意思大致是,棋子每人各十八枚,以三种木为之,以分三色。每方各多“旗”二枚,中有“山、”“海”之险和“城”池之固。具体下法是,“将”、“士”、“象”、“兵”、“车”、“马”同二人象棋,“车”、“马”可过“山”、“城”,“炮”可过“海”,“旗”直行二格,进入“敌国”后,可纵横进退任其所行,每着亦行二格。“山”、“海”、“城”均作一格计。如一方先被将死,则把“将”反扣于九宫将位上,其余棋子就成了“俘虏”,被编入胜者的“部队”,任其调遣。
对于三人象棋的行棋策略,《两般秋雨庵随笔》讲述:“起手大抵两家合攻一家,然危急之际,亦须互相救援,缘主将一亡,则彼军尽为所吞,以二攻一,势莫当也。故往往有彼用险著制人,而我反从而解之者,夫救彼正所以固我也。钩心斗角,更难于二人对局者。”
值得高兴的是,在本报之前征集的下法中,不少读者的猜测与古籍中所描述的下法不谋而合。
宋代书籍始现踪迹 程颢赋诗叙其风靡
据了解,晁会元出身藏书世家,祖上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的工部尚书晁迥,积传数世,延续500余年。晁会元承继祖业,几十年来收藏了大量古籍善本。
前不久,本报针对踪迹难觅、下法失传的三方对弈古象棋刊登了连续报道。晁会元根据近代学者判断古棋盘为宋代之物这一点,第一时间想到了宋代书籍最得手的“搜索工具”——《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为南宋大藏书家晁公武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该书十五卷著录了“三国图格”:宋市井瓦子盛行“说三分”,演绎魏、蜀、吴三国争雄故事。其后,出现了一种模仿三国纷争的象棋样式,名曰“三国图格”,或曰“三象戏图”。
在晁会元查阅的资料中,有关三人象棋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宋代,而洛阳宋代大儒程颢的一首诗,又让晁会元看到了一丝三人象棋在宋代的风靡程度。
这首名为“象戏”的诗云:“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愁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在这首诗中,程颢详细地描述了象棋各种棋子的渊源及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其中,“河外尖斜步卒轻”这一句,让晁会元更加确定:程颢所指并非现在常见的二人象棋,应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三人象棋。
市民建议:深入挖掘保护,重现古棋风采
据国外媒体报道,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名棋迷根据“国际象棋”的规则发明了一种三人在一个棋盘上同时下的新式象棋,
称“三人象棋”。该棋盘为三角形,每人13颗棋子,下法上保持了古典象棋规则。
“与这种‘三人国际象棋’相比,中国的三人象棋已有千年历史,可惜的是,民国时期三人棋盘出土后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如今棋盘难觅其踪、下法几近失传。所幸晚报这组报道十分及时,不仅丰富了普通民众对象棋这一国粹的认知,更挖掘出了中国象棋史上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可谓意义重大。”晁会元说。
对此,有市民建议,应加快对此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或对其进行开发、推广,生产出可供人对弈的棋盘和特色旅游纪念品,在恢复这一稀有棋种的同时,让“三国争雄”的古象棋在当代重现历史上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