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文版《红史》封面 |
|
温玉成考察玛尼堆。 |
|
温玉成在甘孜州“按图索骥”,最终找到证据。 | |
□记者
杨玉梅 文/图
核心提示
成吉思汗身死之地在何处?这个被称为世界考古史上的超级谜团,近日有了最新答案!
我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原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甘孜州“蒙古史迹调查组”特聘专家温玉成教授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他率领的调查组专家认定:成吉思汗死于“木雅噶”,即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协德乡境内。
趁日前温玉成在郑州参加国际少林武术节之际,记者奔赴郑州,请这位曾在洛阳工作了35年的老人讲述自己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1 在洛35年为寻找成吉思汗身死地打下基础
温玉成今年73岁,头发花白,精神矍铄。1999年离开洛阳后,他一直定居北京。
“自1964年大学毕业到1999年退休,我在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了35年。”温玉成顿了一下,又向记者强调,“35年啊!这35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对我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那是我离开校门后独立走上研究道路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我在佛教上很多独立的研究成果都是在龙门完成的。这些研究为我后来寻找成吉思汗身死之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开成吉思汗身死之地这个千古谜团,我和调查组5次进藏,历时2年,总行程1.6万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的甘孜州及周边地区,我们都跑遍了。”温玉成说。
凛冽的高原之地,还有即便是年轻人都难抵挡的高原反应,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这位73岁的老人“驻扎”在此处?此外,温玉成是著名的佛教考古学家,又非藏学或蒙学专家,成吉思汗身死之地缘何会成为他感兴趣的学术课题?
“缘起一个偶然,再加上这个千古谜团的吸引力太大。数百年来,它吸引了100多个考古队前去探秘,都遍寻无果。我想挑战一下!”温玉成说完还不忘自嘲一番,“蒙学群儒讥我‘老而痴’,忍能掩口为笑谈,哈哈!”
2 一个秘闻开启揭秘之门
2009年9月,温玉成应邀至内蒙古呼伦贝尔考察鄂伦春旗的嘎仙洞。就在这次考察期间,温玉成从时任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孟松林那里听到一个秘闻——一位自称是成吉思汗第35代后人的人说,成吉思汗陵墓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大金川和小金川之间。
这条来自民间的秘闻引起了温玉成的极大兴趣。“这人造谣的可能性不大。据我了解,这个人在内蒙古长大,没有文化,是个炊事员。按照常理,他应该不知道甘孜州和大小金川。”温玉成说,“况且关于这个传闻,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
很快,当月28日,日本共同社率先披露这一来自中国民间的消息。第二天,中新社全文转载日本共同社的消息。但奇怪的是,面对这一极具爆炸性的话题,学界却奇怪地一致保持沉默。
温玉成有点坐不住了——要确定成吉思汗的陵墓在哪里,不得先确认成吉思汗的死亡地点?“这个消息为我们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我要去解开这个谜团。”温玉成说。
只是成吉思汗陵缘何成为“千古谜团”?
温玉成表示,蒙古人的埋葬习俗是不留地上建筑,不留痕迹。传说人死后,遗体被深埋地下,地面不做任何标记。那以后怎么祭拜呢?先选一匹已经有小崽儿的母骆驼,把小崽儿带到墓地上,就地杀掉,然后放马踏平,直至长出青草。第二年祭拜时,牵来母骆驼,母骆驼悲鸣之处就是墓地——母骆驼对这个地方会记一辈子,待到母骆驼死了,再“故伎重施”就行了。
成吉思汗陵至今成谜,根本原因是因为知情者一言不发。查阅史料,有关成吉思汗驾崩与丧葬,最为权威的知情者有3人——他的夫人、儿子,还有一个近臣。可这3人都秘而不言,遂有成吉思汗陵墓之谜难倒今日蒙古学界。
3 坐而论道:成吉思汗可能死于川西
尽管迷雾重重,温玉成还是从各种史料中发现了端倪。
《元史》记载,成吉思汗1227年夏天到了清水县(今甘肃省清水县)。但《元史·太祖纪》记载:“(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丁亥……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寿六十六,葬起辇谷。”
温玉成一算时间,觉得不对劲儿:“成吉思汗到清水县,距离他死亡中间有一个月的时间。那么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他在清水县那个小县呆一个月干什么?难道没往别处去?”
温玉成再继续查《宋史》,果然找到了线索:成吉思汗6月驻军清水后,蒙古军兵分两路南下激战。这两路军左路军(东路军)从清水一直打到四川的剑门关,右路军(西路军)一直打到甘肃的武都。
这时温玉成一拍桌子:“右路军打到武都之后突然消失了,无影无踪了,我觉得有诈!我分析左路军的激烈进攻是为了掩护右路军的秘密行动!”
“什么秘密军事行动?那就是成吉思汗带领一支精兵,从武都向南到文县,文县向西到南坪(今九寨沟),再向南奔到大渡河去寻找灭大理国和南宋的战略前沿阵地了。当时的川西尚在分裂之中的吐蕃管辖之下,成吉思汗到那儿,可谓如入无人之境。到了这里,南下可以灭大理,东进可以灭南宋。”温玉成说,“根据成吉思汗的战略思想,他历来是采取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战略部署。”
分析到这里,温玉成基本已经可以推测出:“成吉思汗死于甘孜并葬于大小金川之间是有可能的!因为成吉思汗去世时是旧历七月,暑天燥热,在没有防腐措施的情况下,运送尸体回草原绝无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就近安葬。”
考古是一门严肃的实证科学,仅仅有想法,肯定是站不住脚的。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温玉成决定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
4 一本《红史》拨开揭秘路上重重迷雾
接下来近一年时间,温玉成千方百计和甘孜州沟通。2010年冬天,他与四川省委组织部的一名官员相识,经此人介绍,温玉成最终和甘孜州“牵上了线儿”。
2011年4月,温玉成到甘孜州丹巴县岭钦寺考察,在那里他有了重要发现。“我在岭钦寺后面的墙壁上发现了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什么啊?是蒙古人的文字啊,是真正的蒙古史迹!”温玉成激动地说。
找到了“蒙古史迹”,寻找成吉思汗死亡地点的希望似乎更大了。在该州政府的帮助下,2011年5月,甘孜州“蒙古史迹调查组”宣告成立,温玉成是特聘专家。调查组先后在甘肃、四川、青海、西藏和云南等地的高原地区进行了5次考古调查,总行程1.6万多公里。
但温玉成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不是藏民,不懂藏语,更不是藏学家,这是个严重的缺陷。”
于是,温玉成于2011年7月在成都召开了一个藏学家座谈会,邀请的是四川大学藏学研究中心、四川省社科院藏学研究所和西南民族大学的教授。在这次座谈会上,温玉成又有一个重大发现。
“座谈会上,西南民族大学的教授说,其实他们早就知道成吉思汗葬于川西,并且有文献依据,就是《红史》。《红史》比《元史》成书还要早6年,是一本藏文史书。这本书明确记载,成吉思汗死于‘木雅噶’。”温玉成说。
“‘木雅噶’指的是木雅人的中心地方,‘噶’就是‘嘎达’。”这番话,让温玉成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一个叫做“嘎达”的地方他已经考察了3次,那就是道孚县协德乡,协德就是藏语“嘎达”的译音,从唐朝到现在一直叫做“嘎达”。
《红史》成为温玉成认定成吉思汗身死之地的第一大有利证据。至此,成吉思汗身死之地上空所笼罩的迷雾,似乎有了被驱散的迹象。
(下转A05版)